小時候,我渴望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書房,或者,一張書桌也好,實在不行,就一盞臺燈也足矣。
印象中,剛進小學時,我和姐姐每天放學回家,母親就開始催促著寫作業,趕緊寫,天一黑可就看不見了。家里的書桌正對著的屋頂有幾片亮瓦,一天里最后的明亮來不及趴滿我們的作業本,很快就被夜給涂黑了。母親把電燈的拉線開關扯了幾回,毫無光亮,便終于放棄。窗臺上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燈帶著股嗆鼻的氣味,還是被請到了書桌,母親用針撥了撥燈芯,擦亮根火柴湊過去,一小束火苗頂著黑煙便跳了起來。我和姐姐緊挨著坐,縮著手臂,頭越埋越低,也越挨越近。寫著寫著,滋滋幾聲,伴著股燒焦味,如夢初醒般抬起頭來,才發現額前的頭發已被燒了幾縷,額頭也被熏黑了許多。作業寫得很倉皇,到了冬日更是。繃在窗戶上的塑料膜已經開始卷邊,風肆意得很,如豆的火苗如履薄冰,左右搖晃。我和姐姐是有經驗的,從容地從書柜里拿出厚厚的《辭海》,翻開,如城墻般立在煤油燈的身后,火苗才終于站穩了腳跟,而光所映照的區域也因此更加局限。我們很小心地趴在那一小角光亮上寫作業,不敢發出任何聲響,生怕《辭海》轟然倒塌,字便寫得歪歪扭扭,還常常跳行。
父親看在眼里。有一日,狠下心來,花了近半月的工資從百貨大樓里買回來一盞帶玻璃罩的煤油燈。那燈,足有一尺多高,挺著個亮锃锃的大肚子,腰上還有一撥片,可以調節燈芯。我和姐姐小心翼翼地把燈捧到桌上,立在黑糊糊的墨水瓶旁,就像個龐然大物,神氣得很。這個燈既防風又聚光,可好了,來試試看。父親一邊驕傲地說一邊用火柴把燈點亮。剎那間,整個書桌被照得亮堂堂的,我和姐姐迫切地把凳子拉開,坐下,撐直了腰桿,抬起了胳膊,看書、寫字,清楚明亮又互不打擾,欣喜萬分,覺得再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事了。可不到幾天,帶燈罩的煤油燈開始顯露出它的嬌氣來,除了輕拿輕放,每天寫完作業,還得小心地取下被熏黑的玻璃燈罩,輕輕擦拭,才能重見光明。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感覺不到電燈的存在,偶爾來電,算作意外,燈泡里的鎢絲腥紅,燈光微弱,可有可無。那時候父親常年在外出差,已見過諸如收錄機、洗衣機、電視機等等在當時看來了不得的稀罕物,他如數家珍,滿臉的期待。到了最后,總會由衷地感慨,如果有一天,我們不缺電了,生活該有多方便啊。我和姐姐一臉懵懂,還不能理解能唱歌、會說話的小匣子是怎么會事,也無法想象有什么能代替雙手去洗衣服,更不知道電倒底是個什么東西。父親拍了拍我倆的頭,哈哈大笑,等著瞧吧,等我們縣建了大的電站,不缺電了,你倆就再不會用煤油燈寫作業了,我要給你們買臺燈,一人一個,干凈又明亮。父親說的時候揚溢著滿滿的自豪感,仿佛我們已經提前進入了便捷的現代化生活。
緊接著,生活真的就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是電,逐漸變得持續和穩定,開始呈星火燎原之態,在全縣各鄉鎮延伸,其次是家務逐漸被家電所簡化,主婦們有了閑情放在穿衣打扮之上,大家的消費,已由實用摻雜進了意趣和審美。而我和姐姐的書桌上,也如父親當年所言,有了兩盞臺燈,白色的的燈罩、底座,黑色的細腰,漂亮、潔凈,插上插頭,輕輕一擰開關,燈光溫和明亮,溢滿書桌。我和姐姐再不用為寫作業而苦惱,窗臺上那兩盞煤油燈陪伴了我們近十年,終于功德圓滿,徹底隱退。恰在那時父親竟意外地成為了一名電力工作者,茶余飯后總能聽到他意氣風發地講述單位里的事情,建電站、架線路、增變臺,父親為我們描述了一幅幅如火如荼的畫面,憧憬著因為電而帶來的美好生活。我們聽得津津有味,仿佛也跟著父親正親歷著電力發展,共同在為迎接現代化生活作好鋪墊、奏響前奏。
時間真是最神奇的魔術師,到了上世紀末,我也成為了一名電力工作者,努力發揮著自己的綿薄之力,親歷著電力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我們的小城日新月異,我曾經渴望擁有的書房、書桌、臺燈,都已成了最普通的物件,很多當年覺得異想天開的事物都逐漸變成了現實。近年,裝修新家,我才發現,燈作為最為日常的用具,已完全超越了它自身的使用價值,并附帶了裝飾、美化的作用。站在偌大的燈具城,華麗的水晶燈、簡潔的吸頂燈、別致的鐵藝燈、炫目的七彩燈、白熾燈、熒光燈、LED燈,各種分類,應有盡有。昔日的煤油燈,除了在記憶里,再難見蹤影。
我給自己挑了一盞新臺燈,回家放在書桌上,輕觸燈座,燈光立馬如一件溫暖的外衣將我包裹,心里百感交集,過去近四十年的時光,時代的發展、國家的富強、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僅從我的書桌走過,已能見天壤之別。所幸這一切,包括正迎面而來的時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在獨處的時分,在書桌的一角,能被這一束光溫暖的記錄下來。(崔曉琳)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