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最后一天,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2018年10月15日起,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本次降準釋放的資金,部分用于置換中期借貸便利(MLF),部分增量資金用于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這將在不改變貨幣政策穩健中性取向下,有效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并穩定市場預期,進而穩定宏觀經濟增長。
應該看到,降準不改貨幣政策穩健中性取向。在討論貨幣政策取向時,有必要澄清的是,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取向,并不意味著貨幣政策工具操作是禁區,并不意味著貨幣政策工具不能對宏觀經濟金融運行進行有針對性的預調和微調,并不意味著貨幣政策無須積極主動應對各種內外部沖擊。當前我國經濟轉型陣痛和外部沖擊疊加,宏觀經濟金融運行的不確定性增多,客觀上需要貨幣政策工具及時有效地針對新情況和新問題進行對沖。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央行動用了包括中期借貸便利、法定存款準備金、公開市場操作等各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了金融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本次降準是央行貨幣政策預調微調體系中一次預期中的操作,大約釋放了1.2萬億元資金,其中4500億元資金用于置換中期借貸便利,余下資金則與10月中下旬的稅期形成對沖,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基本沒有變化。從這一點看,本次降準基本屬于中性操作。同時,通過降準來置換中期借貸便利資金,實際上是兩種流動性調節工具的替代使用,并沒有實質改變我國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取向。
從作用上看,本次降準將有助于穩定市場預期。在外部沖擊升級的背景下,央行本次降準操作,釋放出穩定宏觀經濟增長的強烈信號,既符合市場預期,也將促進市場預期穩定,其意義將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是本次降準將有效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過去一段時間,我國社會融資總額增速遠低于人民幣貸款增速,M1增速持續低于M2增速,人民幣各項存款增速創下近40年來新低。究其原因,既有表外融資回歸表內信貸這一重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銀行體系流動性的結構性問題,穩定性資金不足,中長期性資金不足,將明顯限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而本次降準后,大型與中小型存款類金融機構的準備金率分別為14.5%與12.5%,銀行體系的中長期資金得到有效補充,銀行體系資金穩定性進一步增強。可見,本次降準在優化商業銀行和金融市場流動性結構同時,降低了銀行資金成本,進而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二是本次降準將有助于改善金融市場風險偏好。毋庸置疑,當前我國金融市場風險偏好整體下降,導致信用債市場發行呈現兩極分化,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上升。這實際上也是當前困擾我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眾所周知,金融市場風險偏好與金融市場預期密切相關,而穩定的金融市場預期將顯著改善金融市場風險偏好。本次降準,釋放了約7500億元增量資金,將會有效平抑金融市場的波動,有利于減少信用違約事件發生,推動金融市場穩定預期形成。
三是本次降準將有助于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以降準來置換中期借貸便利,在增加銀行體系穩定資金、降低銀行體系資金成本同時,減少了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淤積,有助于將銀行間充裕流動性傳導到實體經濟,增加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資金來源,促進提高經濟創新活力和韌性,增強內生經濟增長動力,推動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為進一步提升本次降準操作的實施效果,切實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金融機構應積極主動加大經營轉型的工作力度,主動服務和挖掘經濟轉型中的各種金融服務需求,積極改善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金融服務,推動實體經濟穩定增長,有效應對各種沖擊。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