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于近日聯合印發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亦正式浮出水面,這意味著“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啟動。
在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的介紹中,將“東數西算”擺在了和“南水北調”、“西電東送”同樣的高度,作為國家級戰略,將充分發揮體制機制優勢,全國一盤棋,優化配置資源、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不同于“南水北調”、“西電東送”關于物理世界生產資料的縱橫捭闔,“東數西算”則意味著數字世界的算力再調配。
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當下,算力就是生產力。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數據中心的春天已臨。
如何更快更好地興建數據中心,方案的選擇至關重要。在華為數字能源重磅打造的大型訪談節目《方博碳討室》第三期中,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為數字能源”)副總裁、首席營銷官方良周邀請到華為數字能源預制模塊化產品總監孫巖飛、預制模塊化首席專家張勖、同濟大學教授張其林等嘉賓一道,以東莞華為云數據中心為藍本,展開了現場討論。
那么問題來了,這座擁有1000個機柜、5層樓24米高的數據中心,是如何實現6個月交付上線的?
“東數西算”的挑戰與現實
“東數西算”,顧名思義,就是將東部的數據通過網絡輸送到西部進行存儲和計算。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數據中心規模已達500萬標準機架,算力達到130EFLOPS(每秒一萬三千億億次浮點運算),預計每年還將以超過20%的速度增長。
數字化浪潮推動下,在可預見的未來,數據中心需求將迎來新一輪爆發式增長,加上云計算的發展也處于上升期,對以數據中心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的需求依然旺盛,新冠疫情又從客觀上推動了千行百業遠程化、網絡化、數字化趨勢,林林總總,都需要數據中心作為底座。
一邊是旺盛的算力需求,一邊是東強西弱的數據中心格局,在國家嚴格控制PUE的情況下,如何“多快好省”地建設數據中心,是一道需要嚴格計算的數學題。
國家發改委文件指出,實現“東數西算”工程要循序漸進、快速迭代,堅決避免數據中心盲目發展。在當前起步階段,8個算力樞紐節點內規劃設立了10個數據中心集群,不僅劃定了物理邊界,而且明確了綠色節能、上架率等發展目標。
例如,集群內數據中心的平均上架率至少要達到65%以上,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要有顯著提升。通過多方指標約束,促進數據中心集群高標準、嚴要求,最小化起步。對集群發展情況將進行動態監測,科學評估集群算力的發展水平和飽和程度。
可見“東數西算”不會是“大水漫灌”,而是通過全國一體化的數據中心布局,適度擴大算力設施規模,提高算力的綜合使用效率,實現全國算力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這也和華為此前發布的數據中心能源十大趨勢相吻合。華為認為,未來數據中心將朝著零碳、高密、預制化等方向發展。
6個月建設一座數據中心,可能么?
方良周介紹,從全球角度來看,容納1000個機柜的數據中心建設周期通常需要18個月以上,業內都在探索又快又好又綠色的建設方式。
在中國、中東、拉美、歐洲等地區的上百家數據中心,已經采用了預制模塊化的建設方式。“企業客戶對這種建設方式感興趣,但同時也有擔心,畢竟這是一件新型的建設方式。”方良周說。
又一次地,華為選擇了“自己生產的降落傘自己先跳”——在東莞松山湖建設華為云數據中心,并將之打造成為預制模塊化數據中心樣板。
東莞華為云數據中心全貌
走進東莞松山湖華為云數據中心園區,一座綠白相間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一期工程。園區遵循華為云“前店后廠”戰略,作為面向華南、輻射粵港澳大灣區的數據中心基地,規劃占地109畝,設計容納機柜8000個,機房區域分為多個可獨立運行的POD(可獨立運行單元)。該數據中心最大的特點是采用了成熟的預制模塊化建設方式,BIM 3D設計+工廠預制+現場裝配以及生產全流程的數字化,將同等規模數據中心的建設周期從18個月縮減至6個月。
這是當今業界規模最大、交付速度最快的預制模塊化數據中心,為云業務快速上線、按需部署提供了堅強后盾,也為“東數西算”工程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6個月的建設周期刷新了業內所能做到最快的數據中心建設速度,何況東莞松山湖華為云數據中心不是單層建筑,而是一座5層樓24米高的永久建筑,華為建設數據中心就像拼樂高積木一樣,省去了傳統混凝土方案繁瑣的現場施工,避免了各項目組的施工沖突。
預制化將大量屬于施工現場的工作前置到了模塊化工廠進行預制,因此最大限度地節約了交付時間。孫巖飛介紹,傳統數據中心施工的CAD圖紙是平面化的,預制模塊化通過BIM 3D設計,提前監測和識別管線管路的干涉點和交錯點,提前加以防范和控制,做到真正的“設計即所得”。
在生產階段,華為實現了全數字化的生產管控,預制工廠里每一個模塊,每一個箱體,甚至每一個零件都做到了全流程的可視化,做到可視可控可管可監測。
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華為提供的設備系統與電力系統同樣以模塊化的形式出現,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靈活按需組裝。基于AI的制冷調節iCooling技術、端到端能效調優等手段,即使在東莞這樣常年高溫多雨的地方,松山湖華為云數據中心也能將年均PUE控制在1.3以內,相較于傳統制冷方式,年節約電費超過千萬元。
“工程產品化、產品模塊化、模塊預制化和標準化,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節約時間。”孫巖飛說。
“東數西算”有望加速預制模塊化普及
“東數西算”大風起兮云飛揚,謀局者眾。然而,如同種樹一樣,數據中心業務能力的積累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一方面,華為服務B端大客戶數十年,數據中心是政企等客戶數字化的剛需,華為在充分理解多種行業、多種場景的客戶需求基礎上,始終保持對前沿技術的敏感性;另一方面,華為自身體量龐大的數字化業務催生大量的數據中心需求,使得華為有充足的空間打磨數據中心技術先進性,實踐新技術和新想法。
以預制化為例,業界都知道預制模塊化省時省力,但建筑吊裝是一大難題。東莞松山湖華為云數據中心園區每座POD由189個箱體五層堆疊而成,最關鍵的就是對的準、對的快以及確保穩固可靠。
吊裝現場
華為數字能源預制模塊化首席專家張勖表示,數據中心每一層箱體的垂直度公差要求不超過兩毫米,這是一個傳統混凝土澆筑無法實現的數字,華為則通過“點、線、面”結合實現了建筑空間體系的全局優化。
從中國古代建筑中汲取靈感,華為創新采用了仿榫卯設計的磐石結構,實現了免焊接,模塊與模塊之間巧妙連接在一起,實現多而不散,大而不倒,高而不晃。
抗震測試
此外,磐石結構體系也獲得了同濟建筑設計研究院的鼎力支持,通過增加箱體之間的連接,設置軸向支撐增加結構剛度,還通過密肋版增加了結構的整體抗震水平。與原有剛度相比,實現超過三倍以上的提升,可以抵御12級臺風。經過一系列嚴苛的實驗室測試,預制模塊化數據中心,在麥氏9烈度(相當于里氏7.2級)地震條件下,總體結構及連接部分未發生失效,保持正常安全運行。
此外,華為預制模塊化數據中心由于采用了耐候鋼作為基材,防腐蝕性能是普通鋼結構材料的5-6倍,再加上經過特殊防腐噴涂處理,使得整個建筑的使用壽命提升至50年,滿足作為永久建筑物獲得不動產權證書的要求。而傳統的數據中心的生命周期一般在20-25年不等。
新基建、碳中和、數字化等多重因素疊加,加之“東數西算”工程的落實,數據中心將迎來一個全速奔跑卻又標準加碼的時代,如何“多快好省”地建設數據中心,或許是時候更新數據中心建設的方法論了。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