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云南省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根據云南鄉村多民族交融的實際,著力將鄉村打造為各民族和諧共處之地和心靈家園。
云南省地處祖國的西南邊疆,呈現出民族眾多,民族雜居,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展格局。民族以文化而區別,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在多民族地區,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和延續。在多民族地區,各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碰撞與沖突在所難免。新中國成立以后,各民族在政治上實現了一律平等,共同盟誓“堅決跟黨走,建設新中國”,開啟了各民族和諧發展之路。近年來,云南美麗鄉村建設一直堅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堅持在“千燈互照、光光交徹”的文化共生理念中促進各民族文化交往,在差異和矛盾中尋求精神層面與價值層面的大同。
尊重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美麗鄉村建設目標
云南各族人民所處地域、經濟發展水平、價值追求、交往方式、生產生活方式都不盡相同,有所差別。他們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但對美好生活的認識和追求的方式卻千差萬別,所以云南省的美麗鄉村建設就從尊重各民族的發展選擇出發,建設“各民族想要的鄉村”,讓各民族“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各民族在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認同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文化和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前提下,根據各民族自己的歷史文化、民族特點、發展水平和發展愿望,選擇并追求自己的發展目標,實現自己的理想生活,把各民族的競相進步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機統一起來。比如在藏區樹立物質財富增加與宗教活動良性發展的目標,使物質與精神統一起來,使藏民們過上了“過去想都不敢想的日子”;在傣族地區則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體現了“水一樣的民族”特點,樹立了敬畏自然、熱愛自然的美麗鄉村建設目標。
基于權利平等、機會均等的美麗鄉村建設原則
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制度安排上,體現并讓各民族人民感受到政治上的尊重、權利上的平等和地位上的對等,體現并讓各民族感受到發展資源的均衡、發展機會的均等和發展政策的平等。不同民族和地區可能存在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但在發展方向上一定是成長的和進步的。例如對于德昂族、怒族、傈僳族、基諾族、獨龍族、布朗族、景頗族7個在解放初期社會發育程度比較低的少小民族,從項目資金、物資、教育、衛生等方面采取了傾斜措施進行精準扶貧;對云南的藏區和怒江州,采取了單獨的規劃和扶持,彌補了這些民族和地區歷史上的發展“欠賬”。尤其是獨龍江獨龍族的精準扶貧和美麗鄉村建設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高度重視,實現了整族脫貧,兌現了“決不讓任何一個民族掉隊”的承諾,獨龍族鄉村建設成為了獨龍江邊的碧玉明珠。
明確和諧共處、心靈家園的美麗鄉村建設重點
云南美麗鄉村建設強調要找到并明確各民族的共同需要和共同追求,要發現并明確各民族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差距和非均衡點,在明確各民族共同發展方向的前提下針對差距和非均衡點發力,重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迫切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實現補短板和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強調各民族的和諧相處和文化建設,形成了一村有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一家有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和諧畫面,形成了各民族歡度各自的節日但又邀請周邊其他民族共同慶祝的傳統,形成了同一個村莊的村民都會講幾種民族語言特別是村干部們“見什么人講什么話”的交往習慣。各民族的村莊不僅是一個生活之地,更是一種鄉愁和一種心靈歸屬。
堅持彰顯特色、循序漸進的美麗鄉村建設方式
在云南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黨和政府充分利用我們的制度優越性,幫助和支持發展程度較低的民族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了解、理解和包容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和不同追求,尤其是明確以民為本的指導思想,使外部支持與各民族的自我追求形成合力,同向用力,相向而行。美麗鄉村建設在邊境地區體現了許多民族跨境而居的特點,體現內外交流的風格與特點,凸顯邊境民族的發展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體現“黨的光輝照邊疆”的發展政策,實現“邊疆人民跟黨走”的發展目標。美麗鄉村建設在內地特困地區則強調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與產業的發展,同時鼓勵勞務輸出,實施“異地脫貧”。同時,美麗鄉村建設在全省范圍內注意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允許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有一個等待、觀望和學習的過程,在農民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過程中逐步展開。
盛軍系云南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趙鴨橋系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