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相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踐中,我們深深體會到,由于陜西南北狹長,地貌多樣,氣候差異大,不同地域間農業生產基礎條件、生產水平及耕作方式不完全相同,必須從實際出發,“對癥下藥”,采取與各地區情況相適應的建設模式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試圖通過對陜西農業資源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實踐的分析總結,探討適合全省不同農業區域特點的幾種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和相應的工作思路。
一、陜西農業資源的特點
農業資源豐富,增收潛力大。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共有耕地6075.5萬畝。據統計,全省中低產田面積達4200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70%。對這些中低產田進行綜合治理,改善生產條件,提高單產和復種指數,必將顯著增加現有耕地的產量。另外,全省有宜農荒地約2000萬畝,建設潛力很大,按墾殖率50%計算,即可增加糧食20多億公斤;全省現有可利用草場面積6800萬畝,目前利用率不足30%,如通過建設進行草場改良,發展畜牧業的前景十分廣闊。
資源分布不均,立地條件各異。陜西的農業資源從總量來說是比較豐富的,但人均占有量少,質量差,水、熱、氣及生物資源與土地資源在分布格局上不協調,生態失調面積大,水土流失嚴重?偟膩砜,干旱和水土流失是制約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但地區之間差異較大,制約農業發展的主導因素又有所不同,從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角度,可將全省農業區域作如下劃分:
長城沿線風沙區。該區土地面積占全省的8.8%,水資源比較豐富。土地面積2700萬畝,人均40畝,是全省人均土地面積最大的一個農業區;水資源總量17.62億立方米,人均2576立方米,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0%。制約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是風沙侵蝕嚴重,土地瘠薄,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大片流沙尚未治理。
陜北黃土高原溝壑區。該區土地總面積占全省23.3%,土地廣闊,光能豐富,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土壤富含鉀質,發展農業具有潛在的優勢。但水土配合不好,地形復雜,梁峁起伏,支離破碎,土地利用很不合理,廣種薄收,粗放經營,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十分嚴重。
渭北旱原和關中平原區。是全省糧棉油的主產區,也是幾年來陜西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兩個重點,區域糧食總產占全省的70%以上。渭北旱原臺塬、高平原面積大,土壤以壚土、黑壚土和黃褐土為主,土層深厚,富含鉀質,加之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雨熱同季,是小麥、玉米、烤煙、花生的適生區,也是全國蘋果最佳適生區之一。制約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是干旱缺水。關中平原區自然資源匹配較好,土地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水熱條件較好,水利化程度較高,水地面積占全省80%。農業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水利設施老化和管理不善,水資源日益緊張,土壤養用失調,環境污染趨于嚴重。
漢中盆地平壩區。該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動植物適生種類繁多,是陜西的“魚米之鄉”。區內布局石門、紅寺壩、黨河水庫等水利骨干工程,具有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的條件。但水利資源利用率不高,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中低產田面積大,農業機械化程度低等,是該區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限制因素。
陜南秦巴山區。包括漢中、安康、商洛除漢中盆地以外的農業區域。該區水熱資源豐富,適應多種作物生長。農業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林牧爭地矛盾嚴重,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水利化程度低,干旱威脅較大,農村能源緊張。
二、適合陜西農業區域特點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
根據農業資源區域特點和近年來的工作的實踐,陜西高標準農田建設可分為以下幾種主要模式:
(一)平原灌區以田間配套為主的建設模式。這里所講的平原灌區包括關中平原、渭北高原的旱原、臺塬和高平原以及漢中盆地的平壩和谷地等區域內具有灌溉條件或通過水資源建設可以灌溉的平川地帶。此類型農業資源的主要特點是土地平整,適合于建設水地。通過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利設施的挖潛配套,以水為龍頭,實行水、渠、田、林、路綜合治理,建設高標準的方田林網,達到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提高農業生產能力的目的。項目建設的前提是大的水利骨干工程已經建成或地下水資源豐富,適宜于發展井灌。項目建設的優勢是投入少,見效快,貢獻大。根據水源狀況劃分,此種類型又可分為引水灌區,井灌區和旱改水三種建設模式。
1.引水灌區。主要包括寶雞峽、涇惠渠、洛惠渠、石堡川、石頭河、羊毛灣、交口等傳統灌區,也包括漢中盆地的一部分。項目建設的方向和重點是:從大的水源工程大灌區的總體建設入手,做好現有水利設施的維修、更新、改造和挖潛配套,擴大灌溉面積,提高保灌效率。
2.井灌區。在無引水灌溉保證,地下水資源豐富且埋藏較淺的地區,在合理建設、科學布局的前提下,發展井灌,是平原灌區建設的又一模式。從陜西省建設的實踐看,咸陽、寶雞部分縣區的機井群、暗管配套,發展微噴滴灌相結合的建設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旱改水。主要是渭北部分地區依托大的水利骨干工程如東雷抽黃工程,韓城禹門抽黃工程等,使大面積的旱地變成水地,極大地提高了糧食生產能力。也包括灌區中的小高地通過建設小高抽或土地平整使旱地變為水地。此種模式建設的方向和重點主要是田間配套,并對現有耕地進行土壤改良,大力推廣農業實用技術,促進中低產田轉化,達到“噸糧田”“雙千田”建設標準。
(二)陜南秦巴山區以修建土石坎坑條田,發展經濟林為主的建設模式。此模式主要針對陜南低山丘陵區水土流失嚴重,水利化程度低的實際。建設的方向和重點是堅持大力發展經濟林,綜合建設治理低山丘陵的方針。此類型地域可根據山地丘陵的地形地貌和生物資源特點,確定不同的建設重點。對緩坡地,采取修建石坎水平梯田,地埂營造防護林網,田間種植糧果作物的方式;對陡坡地則采用修建土石陡坡坑條田,以保持水土、發展經濟林為目的的建設方式;對植被較好,野生資源豐富的山坡丘陵,主要采用保護自然植被,改造、利用野生資源的建設方式。
(三)陜北黃土高原溝壑區以坡改梯和建設生態農業為主的建設模式。該區高標準農田應以建設生態農業、保持水土為前提,實行農林牧綜合發展和適度規模經營;舅悸肥歉淖儚V種薄收的耕作方式,以小流域綜合治理和整治為主,退耕還林,退耕還牧,使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恢復與重建;以解決糧食問題,使該地區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00公斤以上為目標,通過坡改梯田、發展節水灌溉、地膜覆蓋和旱作農業等方式,建設高標準農田。
(四)榆林風沙灘區以治沙改土為主的建設模式。此模式以榆林風沙灘井灌區為樣板,重點建設內容是種樹種草,營造防風固沙林帶,改善生態環境,興修水利,治沙改土,培肥地力,以生產糧食為重點,努力提高糧食生產的科技含量,農林牧副漁全面建設,提供充足的農副產品。
(作者單位:陜西省農業農村廳)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