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市余杭區仁和街道云會村村民陳莉把2150塊舊磚塊存放到指定場所,領到了一張注明磚塊數量的“愛心存折”。
磚塊也能存進“銀行”?原來,這是仁和街道近期開通的“云集銀行”,專門“收儲”村民拆除舊屋時清理出的磚瓦等廢棄材料。“村里會收取一定的保管費,但可以用志愿服務抵扣。”仁和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沈漢平介紹,除了保管磚塊,“云集銀行”還能存儲和置換村民提供的志愿服務這種“無形資產”,有利于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
“云集銀行”是仁和街道近年來開展新農村建設中的一次生動實踐。今年以來,該街道積極探索實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在各村社成立村(居)民自治、法治、徳治3個理事會,激發村民參與熱情,提升服務管理水平。
眾人的事情眾人議。在漁公橋村,不雅建筑多、環境差、秩序亂,成為該村創建美麗鄉村精品村初期碰到的問題。經過村、網格、小組三級的層層商議,這塊“硬骨頭”終于啃下,全體村民無償提供約72畝土地,用于公共綠化種植,以及停車場和公園新建,村莊面貌換新顏,收獲無數百姓點贊。
融民心,強服務,鄉村治理才能有力。目前,街道20個村全部實行分級民主協商議事機制。村社兩委、網格長、小組長、黨員代表、村民代表開展常態化民主協商和全程跟蹤監督。此外,將十八歲新成人、外來新村民學習仁和紅色文化和村規村訓寫入村規民約;動員黨員志愿者為群眾提供“紅色代辦”服務,打通“最多跑一次”改革最后100米;吸納外來流動黨員融入鄉村治理。
講法治、立規矩,鄉村治理才能有序。仁和街道在最末端的組級推行經濟監督委員會制度,事務、財務分開管理,相互監督,成效突出;成立和事佬協會,發動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黨員等銀齡志愿者參與村級矛盾糾紛調解,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
立正氣、正民風,鄉村治理才能有魂。仁和街道挖掘轄區內紅色資源,組建紅色講師團、鄉音故事會等團體開展紅色教育;傳承高頭竹馬、舞龍、刺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舉辦文化走親等文體活動;持續開展美麗庭院樣板戶、“最美仁和人”等系列評比,樹典型、揚鄉風。
配合美麗鄉村建設,仁和街道推行出租房屋“旅館式+星級化”管理,各村農家樂、鄉村游等“美麗經濟”迅猛發展,今年前三季度營業額同比增長40%。隨著人居環境的提升和收入來源的拓寬,村民的文明素養和精神面貌也明顯改善,主動參與到志愿服務中。
經過一年來的探索實踐,仁和街道“三治融合”工作逐步走出了一條治理過程群眾參與、治理結果群眾滿意、治理成果群眾共享的鄉村治理新路子。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