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作為全國唯一以貴金屬命名的城市,建市以來一直圍繞礦產資源做文章。然而,隨著礦產資源開采量的日益減少,白銀“依礦辦企業、依企業賣原料”的發展模式不再適應時代的發展,當地的現代農業優勢還沒有顯現,現代服務業、商貿物流和特色旅游尚處于起步階段。
近年來,白銀市緊盯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亟須解決的瓶頸難題,積極借鑒創新、大膽探索,精準制定新舊動能轉換“施工圖”,積極謀劃建設一批重大項目和重大平臺,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征程上留下了一串串堅實的足跡。
從“靠山吃山”到“靠水吃水”
坐落于白銀市黃河邊的顧家善村,在一場大雪過后銀裝素裹,美如童話。從春的葳蕤到夏的絢爛,從秋的喧鬧到冬的靜謐,四季輪回中,花村顧家善總能給人們帶來別樣的感受。
“顧家善村幾年前還是一個‘走爛泥路’的村子,村民大多靠外出務工為生。”顧家善村黨支部書記王維富說,現在顧家善村依托依山傍水的自然優勢,大力發展田園綜合體“美麗經濟”,今年已接待游客近50萬人。
昔日,白銀礦產資源豐富,發展方向主要集中在沿山一帶,緊跟礦產資源興辦企業、依托企業發展城市。但由于全市探明資源的減少和粗放式的生產,礦產資源日趨枯竭,接續產業發展緩慢,影響和制約了白銀的跨越發展。
黃河流經白銀,為發展灌溉農業、休閑農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這是白銀未來發展的第一大動能。”決策者、專家、群眾不謀而合。
近年來,白銀市立足豐富的黃河水資源、獨特自然景觀和文化底蘊,以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特色品牌農業為方向,著力打造了一批沿黃美麗鄉村、特色小鎮及田園綜合體,努力構建生產要素集聚、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沿黃優勢經濟“金絲帶”。
目前,白銀圍繞黃河水資源打造了以花村顧家善、鄉坊強灣村、富坪新坪花兒新村、黃河石林特色小鎮、水川康養小鎮、平川陶瓷小鎮等為代表的“千村美麗”示范村31個、市縣級美麗鄉村示范村36個、環境整潔村414個。美麗鄉村、特色小鎮和田園綜合體已初具規模,黃河水資源作為經濟增長新動能的作用日益凸顯。
如今,自然風景、民俗文化等旅游資源不斷被開發,新興產業的動能不斷釋放,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吸引了眾多外地游客前來旅游觀光。
從“爭奪資源”到“搶占人才”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地方實力的競爭很大程度是人才的競爭。11月27日,白銀市高端人才引進工作再傳佳音——袁亮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戶靖遠煤電集團。這是白銀柔性引進高端人才工作結出的又一碩果。
在當天的揭牌儀式上,袁亮說:“靖煤集團建立院士工作站,符合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需要,我們要以創新為導向,為安全開采出技術、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攜手破解煤與瓦斯共采難題。”
2017年8月16日,白銀市首個院士工作站——徐建中院士工作站掛牌成立,揭開了白銀引進高端人才促地方經濟發展嶄新的一頁,從此佳音頻傳,碩果累累。
以往白銀的發展都是先有礦產資源,再陸續聚集人氣,進而推動經濟發展。近年來,隨著礦藏資源的枯竭,現有企業普遍面臨轉型發展的難題。
為此,白銀從經濟轉型發展的需求出發,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多措并舉引進、培養、獎勵重點人才,提出打造一支以高端人才為“旗艦”、歸根人才為“航母”、鄉土人才為“千帆”的人才聯合艦隊。
“旗艦”就是高端人才,以柔性引進兩院“院士”為重點,依托院士的高超技術和團隊資源,通過具體項目的實際參與,開展研發轉化,以此培養一支行業領域覆蓋全面的高端領軍人才隊伍,到2019年底,力爭引進院士30名,使之成為白銀人才大軍的一面旗幟。
“航母”就是歸根人才,實施在外優秀人才“歸根工程”,建立中科院云計算中心人才大數據白銀工作站,通過線上線下對接,打造人才超市,在全國專享私有云計算和人才數據,使之成為白銀的最強大腦,屆時白銀的企事業都可以從中找到需要的專業技術服務。
“千帆”就是本土人才,按照100名的總規模,逐步建立一支本土首席專家隊伍,落實津貼、補助、療養、專題片、學術會議等五大待遇,為行業樹立標桿。同時,深化萬名人才扶貧行動,在貧困村培訓1萬名技術人才,非貧困村培訓2萬名技術人才,到2019年,爭取10萬農戶靠鄉土人才走上小康之路。
目前,全市已經柔性引進院士23名,實現了重點領域全覆蓋;已征集9萬余名在外人才信息,成為助力白銀發展的“智慧寶庫”;共有各類本土人才20.85萬人,評聘首席專家24名。
從“礦產提取”到“循環利用”
白銀工業特征明顯,資源型、重化型產業結構較多,有色金屬冶煉、煤炭、化工等一些主導產業具有規模優勢。
但是,各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含有大量金屬元素的廢渣、廢水,受技術等因素制約排放不及時,聚集量逐年增加,既浪費土地資源,又影響生態環境。
面對這種狀況,白銀市以循環經濟為主攻方向,由單一礦產提取轉向循環利用,在工業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發展平臺等方面發力突破,從固有礦產提取向構建產業循環鏈轉變。
白銀公司研發的次生銅物料冶煉技術年均增創產值2.5億元以上,稀土公司自主研發的聯動萃取分離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年新增產值8億元,銀光公司成為國內第一家擁有TDI生產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這些都是白銀完善“廢料—提煉—新型化工”產業鏈的生動實踐。
“通過廢渣、廢水的提煉,不斷延伸催生下游企業,建立符合白銀經濟發展的循環產業體系,從根本解決工業環保問題,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說。
為進一步打通科技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通道,白銀市把自創區打造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和主要平臺,著力構建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探索形成了“四個依托”的創新模式。
依托科研院所進行集成創新。合作共建蘭州大學白銀產業技術研究院、蘭州理工大學白銀新材料研究院、中科院近物所、蘭化所白銀中試基地等一批產學研平臺,已轉化科技成果34項,蘭理工白銀研究院攻克DNT氫化新興催化劑中試放大技術,增加產值超億元。
依托孵化器推進研究成果轉化。把科技企業孵化器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通道,全市目前在建和投運孵化器9家,其中白銀科技企業孵化器已建成投運12.5萬平方米,在孵企業178家,引進研發團隊24個,入孵企業累計開發項目380項,連續兩年被科技部評為優秀(A類)孵化器。
依托園區平臺布局高新技術產業。把白銀高新區作為創新龍頭,立足六個園區產業基礎,按照功能定位,在產業升級協作、要素資源配置、生態環保共建等重點領域深度融合、錯位發展,形成“一核引領、多點突破、融合互動”園區發展格局。目前,六個園區總規劃面積340平方公里,入駐企業552家,已成為西部工業聚集的良港。
依托優勢企業帶動產業升級。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大力支持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產業中試基地等創新平臺建設,鼓勵龍頭企業開展協同式創新、集群式研發。同時以軍民融合創新區建設為載體,謀劃實施一批軍民融合項目,積極構建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