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炊煙映朝陽,遠陌青山綠意長”“萬家年后炊煙起,白米青蒿社飯香”……千百年來,炊煙就如虛掩的柴門、亙古的土地一樣,被詩人信手拈來入詩,被畫家抓幾縷入畫。趕路人的腳步匆匆,抬起頭,遠望的目光多會被大山遮擋,但聞煙可識村,炊煙成為鄉(xiāng)村最為獨特的“胎記”。
我的家鄉(xiāng)一道皺褶就是一道溝,一個紋路就是一道嶺,數(shù)不盡的村莊就如天上的繁星一樣,散落在這溝溝嶺嶺中。村莊里的人,曾經三餐靠劈柴燒火,房屋多是隨坡就勢,高低不同,但家家戶戶的屋頂上都有一個高高凸起的煙囪。
寧靜的清晨,在薄霧彌漫中,“吱吱呀呀”的柴門次第打開,炊煙就會從每一家的屋頂上裊裊升騰,此時,整個村莊就籠罩在一層淡淡的煙霧之中。若是遠觀,青山環(huán)繞中,煙霧籠罩的村莊,隱隱約約的樹梢和高低錯落的屋頂,就如一幅水墨畫。可于我而言,一路聞著炊煙長大,既懂得這令人遐想的美,也最曉得生活在這美中的辛苦。
在鄉(xiāng)村,家家三餐燒火做飯,炊煙就從火塘里發(fā)芽,順著高高挺起的煙囪生發(fā),微風給它施肥,迎風便長成了行走的云。這些俯仰生姿、變幻莫測的“云”相互匯聚,所到之處是一股嗆鼻的煙火味兒。日久天長的煙熏火燎,家家屋內四壁皆黑,只有在每年春節(jié)時,農人們才會找些舊報紙貼裱,煥發(fā)出時日不長的新。
鄉(xiāng)人四季劈柴,日久燒火。厚實的雙手上,煙灰能和肌膚融為一體,就連幫忙的孩童們,小臉蛋上也時常掛著幾道煙火的灰。冬天的村莊很冷,取暖靠火爐子或燒柴,整個冬天的村莊煙火味兒不絕。如果落一場雪,就會發(fā)現(xiàn)潔白的雪花里,總會夾雜著星星點點的柴灰和煤灰。
這是我關于炊煙的記憶。炊煙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伴隨著鄉(xiāng)村的成長,炊煙越過了千年的歷史,送走了一代又一代人,也迎來了一代又一代人。山外,現(xiàn)代文明的風來勢兇猛,勢不可擋,炊煙就如那苦澀的井水、人畜共居一樣,正逐漸遠去。但這并不意味著農耕文化的消逝。
相反,那些忠厚傳家、耕讀繼世、寬厚仁愛、純樸敦厚等千年傳承下來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正在逐漸彰顯,而告別了燒柴的村莊環(huán)境更加美麗,炊煙消逝的故鄉(xiāng)則更顯誘人。
有人擔心,炊煙消逝的村莊,鄉(xiāng)愁何在?其實,遠去了炊煙的村莊,也不會讓遠歸的游子找不到故鄉(xiāng)。你看,村中那古老的祠堂還在,那淳樸的村風家風還在,就如兒時母親哼唱的歌謠一樣,村邊那條日夜不停歌唱的小河還在,水清得喜人,流淌得比過去更加歡快。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