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入冬最冷的一天。相對于屋外的滴水成冰,位于陽曲縣錄古咀村的蔬菜大棚內卻是綠意盎然,生機勃勃。三五個村民蹲在地上采摘菠菜,穿著紅馬甲的賈銀蓮尤為顯眼:“原先我們自家種地主要是靠天吃飯,年景好了能收入幾千元,年景不好甚至還會賠錢。如今在大棚打工一天掙80元,一個月就能穩穩收入2000多元。”
賈銀蓮所說的大棚整齊劃一地排列在進村路的一側。村黨支部書記白二云告訴記者,去年3月份,村里流轉18戶村民土地建成42個大棚,有的租給村民,有的雇人種,每個大棚一年下來平均收益在2萬元以上,成為村集體支柱產業之一。
然而在2017年以前,錄古咀村不僅村容破落,也沒有一項產業,集體經濟的賬面始終為零。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陽曲縣給該村撥付了3000萬元專項資金打造美麗鄉村示范村,錄古咀村僅用5個多月就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行走在村中,村民們的房屋被統一刷成白色,臨街的墻面上畫著豐富生動的彩繪;街道兩旁安放著數個木質的花箱,粉的、黃的絹花更為寒冬的村莊增添了幾抹亮色。白二云指了指腳下的柏油路說:“原先村里都是土路,坑坑洼洼不說,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如今路修好了,村民們能直接把車騎到地頭上,連公交車都開到了家門口。”
隨著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的改善,村干部又把目光放在了如何增加村民收入上。錄古咀村是陽曲縣的水果主產區,村“兩委”經過反復商量,一致認定搞鄉村旅游是條好路子。2017年,全村建起了42個采摘大棚、1500畝采摘園、10棟鄉村客棧,發展農家樂12戶。
2018年前11個月,村集體收入已達80萬元。
村民徐秀成家大門口懸掛的大紅燈籠分外喜氣。院內,翻修一新的窯洞成為農家樂的特色。徐秀成的兒子兒媳原先在縣城的飯店打工,自從家里搞起了農家樂,有做飯手藝的兒子便回來做了大廚。“農家樂干了近一年,賺了大概20萬元。”徐秀成樂滋滋地說。
中午時分,村民劉玉珍家做起了午飯。打開煤氣灶,藍色的火苗舔著鍋底,飯菜的香味飄了出來。“以前都是燒煤,煙熏火燎不說,還得買煤、生爐子、倒灰渣,如今實現了煤改氣,不僅干凈了,也方便了。”說起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劉玉珍的丈夫趙有兔更是打開了話匣子:原先喝的是十幾米的淺層水,又澀又咸,如今喝上了500米的深井水,清冽甘甜;30年前結婚時住的是土窯洞,97年家里蓋上了新磚房;以前地里干活用的是人力加毛驢,現在用上了拖拉機、蹦蹦車……“如今村里大部分人家都開上了小轎車,年輕人很多都在縣城買了房,日子是一天比一天紅火啦!”趙有兔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這兩天,村里有40多人正在縣里進行種植、養殖方面的技能培訓。白二云說,前些年村里沒產業,種地又不掙錢,很多年輕人外出打工。如今,看到村里的變化和發展,在外務工人員很多都回來了。“下一步,我們將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讓更多人感受到美麗鄉村建設的豐碩成果。”白二云充滿信心地說。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