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這個秋天,素有廣東“小桂林”之稱的清遠英德市九龍小鎮,可謂人氣爆棚——先是承辦了以“上山下海,廣東人游鄉村”為主題的廣東首個鄉村旅游季幕式,并拿下了國家AAAA級景區牌匾,緊接著又迎來了游客如織的“十一”黃金周,景區內特色民宿一房難求。峰林錯落有致、村落阡陌相交——集喀斯特地貌和農家田園風光于一體的九龍小鎮,既是外地人飽覽粵北山形地貌、體驗清遠風土人情的窗口,更是當地人依托農村人居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的樣本。
近年來,廣東省清遠市以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為基礎,突出農民主體作用,鼓勵基層自主規劃、籌資籌勞,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為美麗鄉村裝上善治“托盤”,為鄉村振興著上鮮明一筆。
從“臺下看戲”到“上臺唱戲”
位于清遠連州市豐陽鎮的畔水村,近幾年聲名鵲起。畔水村的走紅,源于幾年前的那場“自救”行動。
2014年,畔水村“兩委”換屆。在外面做生意小有所成的陳榮偉當選為村委會主任。“那時村里環境又臟又亂,隔著幾十米都能聞到垃圾堆的臭味。”陳榮偉說道,當時鎮里有2個村在建設美麗鄉村,畔水村并未被列入。在一沒政策、二沒資金的情況下,靠著村干部和村民理事會成員的捐款,畔水村也熱火朝天搞起了美麗鄉村建設。第一年建設總面積就達到了6800平方米。
為了發動全體村民投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中,村干部們又想了一招。“我們在祠堂殺了一頭豬,把村民組織起來聚餐,趁這個機會統一人們對美麗鄉村建設的認識。”在陳榮偉看來,正是靠著這種傳統又富有人情味的議事方式,村民的心被凝聚起來。這場“豬肉宴”開完之后,村民參與籌款熱情高漲,總共捐了70多萬元。
畔水村自發搞美麗鄉村建設的舉動,引起了連州市委農辦的高度重視。經過一番調研,市里把美麗鄉村建設的項目批給了畔水村。
在強化黨委政府統籌和部門指導的同時,清遠將美麗鄉村建設從“自上而下”的項目安排變為“自下而上”的主動申報,各地村莊按照“五個梯度”標準自愿申報、群眾自發創建,實行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申報審核通過之后,由縣級財政預撥獎勵標準額度的30%作為啟動資金。年終考核通過后,再兌現剩余的獎勵資金。這種方式充分調動了群眾創建的熱情和積極性,實現了村民從“要我建”到“我要建”、從“臺下看戲”到“上臺唱戲”的轉變。
組織創新構筑共治格局
如果說從“要我建”到“我要建”反映的是廣大村民對宜居環境和美好生活的樸素向往,那么具體落實到建什么、如何建,則是村民主體作用發揮的真正舞臺。村民全程參與決策和實施,自主決定如何拆、如何建,正是清遠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的另一大秘訣。
位于清遠英德市西牛鎮的新城村,是清遠市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特色村。整齊排列的鋼筋混凝土樓房,房前空地上嬉戲的孩童、曬谷的老人,還有圍著青石欄桿的碧綠池塘,構成了新城村的田園畫卷。不過,就在幾年前,新城村還是另外一副模樣。“那時的村莊是出了名的‘臟亂差’,外地姑娘都不敢嫁進來。”新城村所在的小灣片區黨總支書記曾水先回憶,2010年,新城村的大部分村民仍然居住在解放前修建的600多間泥磚房內,有些甚至還人畜混居,到處彌漫著難聞的味道。也是在那一年,作為自然村,新城村成立了村民理事會,從此找到了打開發展新局面的鑰匙。作為下移到自然村一級的自治組織,村民理事會成員都是新城村中有威望有見識的能人,在村中說話有號召力影響力。
經過村民理事會多次商議,一份大到宅基地置換規則、小到下水道鋪設方式的《“5年再造新城村”方案》出爐。根據《方案》,村中將拆除泥磚房,村民宅基地統一規劃,圍繞祠堂兩側呈翼型展開建設,再按照每戶60平方米重新置換。同時,在住宅區邊沿地帶建設磚瓦平房,用于安放農具、柴草、飼養牲畜,實現人畜分離。對于缺乏資金重建新房的村民,村里將建6套安置房,免費供這些村民暫時居住。
曾水先告訴記者,新城村拆舊建新過程中,村里沒有給村民發放一分錢補貼,全部依靠自愿。在他看來,除了這份接地氣的《方案》,村民理事會的帶頭作用也至關重要,“泥磚房宅基地較多的村民起初不同意按戶數計算置換面積,村民理事會成員曾德池就率先將自家300平方米的老房子拆掉,將宅基地交由集體統籌分配,此舉讓不少持反對意見的村民改變了主意。”
像新城村這樣發揮自然村(村民小組)黨組織、村民理事會等的組織引領作用和貼近群眾優勢,已經成為清遠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順利推進的關鍵密碼。在清遠,在村莊建設中,大多由自然村(村民小組)黨組織和村民理事會組織村民商議,自主決定如何規劃和建設、籌集建設資金、監管建設項目,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確定項目名稱、整治內容、整治主體、資金籌措、整治時序,明確建設重點、建設項目、用地解決辦法。正因如此,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清遠也創造出了“拆舊不補、青苗不補、人工不補、讓地不補”的“四不補”經驗。
產業活力增添美麗“底氣”
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既留住了青山綠水,也為鄉村產業調整奠定了基礎;反過來,如果沒有產業作為經濟支撐和內生動力,美麗鄉村也無法保持長效發展。正是深諳這樣的辯證關系,清遠市把生產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列入人居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重要內容,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生產方式,發揮“綠水青山”自然優勢,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
“舊村的老屋正在改造成為民宿,預計年底可以開業。”陳榮偉告訴記者,除了與企業合作種植千畝連片優質稻以外,畔水村還利用當地歷史文化資源,規劃建設包括民宿、農莊在內的休閑農業旅游體系。
針對珠三角的旺盛旅游需求和龐大消費群體,清遠市引導有條件的村莊結合新農村連片示范工程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打造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景觀旅游村鎮和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產品,推動農業多產化、農村景區化、農民多業化、資源產品化,既實現了村強,也實現了民富。
英德市九龍鎮羅屋村也正在試水民宿產業。與畔水村相比,羅屋村旅游產業起步更早。2016年,在村黨支部和村民理事會的發動下,羅屋村民按照每人每股2萬元入股,總共籌資300萬元自主建成了“活水農莊”及“石磨文化長廊”兩個旅游項目。而今,這兩個項目已經成為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戶持續增收的源頭活水。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