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份以來,扶余市農村吸引了省內外許多地方的農村干部群眾前來參觀。他們在學習農村志愿者建設美麗家鄉成功經驗的同時,也找到了諸多農村民風問題破解方法。
戒酒,家和萬事興
雙勝村香水泉屯劉福,婚后不久便從父母家分出來單過,生活艱難,妻子經常跟他嘮叨。劉福心里煩,借酒澆愁,并借著酒勁兒找茬和別人打架,或站在大街上說三道四。心情越不好他越喝酒,后來發展到寒冬臘月光著腳在玉米茬子上跑。
日子一點兒不見好轉,孩子又開始有病,欠下1萬多元的外債;借錢買來的老牛又被偷走了,這是家里唯一、也是最值錢的生產工具。劉;鹈叭,發狠說:“別人偷我,我就偷別人。”于是他開始走下坡路,經常順手牽羊,偷偷摸摸。
屋漏偏逢連夜雨,老父親又得了重病,救治無效去世,四個兒子每個人分了4000元的外債。家里實在過不下去,劉福再次到親友家借錢,但大家看他品行不好,誰都不借,妻子整天以淚洗面,想到了離婚。劉福徹底絕望了,找了根繩子掛在房山頭要上吊,幸好被鄰居救了下來。
就在他們走投無路的時候,屯中德高望重的鄉賢志愿者劉佩文找到他和妻子反復說勸,讓夫婦倆對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并加入精神文明志愿者隊伍,和大家一起學習和做公益。妻子再不提離婚,劉福的心也定下來,立志戒酒戒偷。屯中的志愿者主動借錢借物給他們,還幫助他們春種秋收。鄰居王志寶家的四輪車一連幾年無償借給他們使用。從此,劉福一家的生活有了起色,和大家一起聯合包地種。2012年,劉福又蓋了三間大瓦房,買了摩托車。“現在,我家沒有一分錢外債。我兒子在長春工作,女兒正在上學,我們夫婦倆也非常和睦。”夫妻倆笑得陽光燦爛。
林喜清在弓棚子鎮四號村也曾是人們眼中的壞人。“那時,我因為不懂做人的道義和責任,喝多了就打妻子,以為這才威風,才像個男子漢。”一次在屯中喝喜酒喝多了,妻子知道回家肯定得挨打,便躲起來了。而回家后林喜清沒看見妻子,更生氣了,兇神惡煞地到處找,找不著就要用火點房子。妻子見他不肯罷休,只得跑出來豁出自己的身體任他打。
“喝酒讓我喪失了理智,不良習氣不但侵蝕了我的心智,更傷害了我的身體,我的胃、心臟和肝、膽都出現了問題,無情的病魔終于把我壓垮了。我暗暗在心里發愿:只要我的病能好,我一定改過自新,重新做人。”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傳統文化,“漸漸地,我明白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將抽煙、喝酒、賭博、打妻子等惡習全都戒掉。這使妻子非常感動,她逢人就說:我做夢也沒想到林喜清會改好。”
以前的“村霸”,現在的志愿者
劉士恒曾經是村民眼中的“小混混”,家人眼中的“逆子”。在集市上,他往哪個魚攤前一站,哪個魚攤的老板就得趕緊撿幾條魚打發他走。他家院墻不用泥壘,也不用磚砌,而是用漁網圍。漁網都是偷來的,被偷的人也不敢來要。而他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人人見了他都繞著走。母親常跟他生氣得了腦血栓,臥床不起。家里被他揮霍得一貧如洗,眼看就要散灶了。妻子想過離婚,又不敢惹他,最后想到搬家,到姐姐家所在的弓棚子鎮雙勝村去,那兒的風氣好,也許環境能改變他。
搬家那天,信用社負責人和村支書找他要貸款,“你必須還貸款,不然你搬走了,我們找誰要錢去。”他說沒有,還破口大罵。信用社負責人指著他說:“沒見過你這么不講理的人。”他卻惱了,從兜里掏出彈簧刀就扎了過去。村支書趕忙上前來擋,正好扎在手上,鮮血直流……
1993年,他們一家搬到了雙勝村,這是妻子一直慶幸的決定。
雙勝村有一群精神文明志愿者,了解到劉士恒的情況后找到他耐心地勸導。開始,他并不理解,說他們是“狗拿耗子,多管閑事”,但他們也不生氣,仍然熱心幫助他?此麤]錢種地,就幫他借錢買種子化肥;還組織人給他捐衣服,捐生活用品,使他家的困難狀況有了很大改變。離家非常近的弓棚子鎮糧庫又給他安排了一份工作,讓他有了固定的收入。這些,讓他感到了溫暖。
看他有悔改的意思,志愿者們就給他講傳統文化,教他學《弟子規》《論語》《孝經》。他慢慢懂得了什么是人世間的真、善、美。“母親在人前抬不起頭來,終日提心吊膽、羞愧萬分,精神壓力非常大,所以身體不好。我不報答她的養育之恩,還把她氣成這樣,讓她老人家受那么大的苦、遭那么大的罪,我真是作孽呀!”劉士恒悔不當初。
從那以后,他不再偷盜、不再打架,開始認認真真工作,堂堂正正做人,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蓋起了3間磚瓦結構的新房,先后購買了四輪車和摩托車。2004年,他辭掉糧庫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村屯建設中。他和村里的志愿者一起,修磚路、安路燈、為災區捐款捐物、慰問社會福利院老人。10多年來,他為公益事業,為災區、貧困戶、福利院老人捐款累計1.5萬余元。如今,他的孩子也結了婚,正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
在更新鄉伯小鋪屯,臭名在外的“大劉三子”劉恒發也成為了歷史。從前附近村屯的村民聽到“大劉三子”都會退避三舍。“我當時攪得附近不得安生,正當我鬧得最兇的時候,張利和劉佩文兩位老師到我們屯子來講傳統文化課,我被家里人硬拉著去聽了幾節課,講得真好,全是我能聽懂的,句句講到我心坎上了。”在兩位老師面前,這塊臭石頭竟然軟了下來,從此有課必聽。
他醒悟了,劣習全部戒掉,而且主動贍養老人。“我母親70歲時胯骨被摔成粉碎性骨折,癱瘓在炕上,我和妻子晝夜守護,為母親接屎接尿、煎湯熬藥,一直侍奉到她老人家去世。”
如今劉恒發也是一名精神文明志愿者,村里掃街、修路、植樹、栽花、安路燈、制宣傳牌,立迎賓門,他都發揮骨干作用。
“我和妻子不再吵架,她和我一起參加屯里的各項志愿服務活動。我兒子還娶到了一位賢惠善良的媳婦。我們家現在三世同堂,親戚朋友都挺羨慕。”劉恒發笑著說。
戒賭,美麗人生的開始“賭”在農村如泥潭,陷進去就難以自拔。
在陶賴昭鎮西三家子村,劉立波曾以賭為業。雖然為人妻、為人母,卻每天吃完早飯就上賭場,有時還把人帶到家里賭;也曾被帶到派出所接受批評教育,氣得丈夫和孩子都不理她。母親勸她,“立波呀,別玩兒了,孩子都這么大了,好好過日子吧!”她不但不聽母親的勸告,還頂撞她說:“不用你管!我也不輸你的錢,我愿意干啥就干啥!”氣得母親直掉眼淚。直到有一天,她突然發現除了幾個賭友,村里沒有人愿意和她來往,她感到十分孤獨。但村里的志愿者李玉蓮沒躲著她,還主動與她打招呼,并勸她“學好”。
李玉蓮大姐給她帶來一絲溫暖,但她對自己沒有信心,“我這一身臭毛病還能學好?”“只要你下決心改,就能學好。”李玉蓮非?隙ǖ卣f。從那天開始,她經常去李玉蓮家,聽這位大姐講為人的本分和責任,講自己也有喝酒、抽煙、賭博等不光彩的歷史,用相似的經歷斧正劉立波的人生。后來鄰村的文化人、鄉賢過來講傳統文化道德課,她節節課都不落下,跟著李玉蓮去聽。
她下決心改掉不良惡習。農忙時她和丈夫一起蒔弄莊稼,還抽時間到公婆那里幫忙干家務,陪他們說說話。她還加入到精神文明志愿者這支隊伍,和大家一起義務清掃街道。“每到春節我們都包餃子、蒸豆包、買水果、做棉鞋,去慰問鎮福利院的老人。農閑季節,我們還在一起扭秧歌、學太極拳、自編自演一些小節目,別提有多高興了。”
湯連春在弓棚子鎮京城村楊家崴子屯曾是個出了名的“賭棍”。每年從臘月一直玩到第二年種地時,種完地接著賭。最后家都不顧了,地全都扔給父親種,母親有病也不聞不問。
“輸錢之后,不敢跟家里人說,就在外邊抬錢還賭債,結果越陷越深。沒錢還賭債,我就東躲西藏。那時候我也沒有心思過日子了,啥活也不想干,整天唉聲嘆氣。”
也是受到精神文明志愿者的感染,他接觸到“五倫八德”,屯里每次來鄉賢講道德課他都去聽。“老師說,因為賭博,債臺高筑、妻離子散,父母的心里能好受嗎?父母辛辛苦苦把你養大,你不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卻去賭博,這是大不孝!老師還舉了很多實例,這些話簡直就是說給我聽的,我這心里翻江倒海。”湯連春說。
戒賭后,他在改變屯里環境過程中找到快樂和滿足。他先是帶頭捐款安路燈,“有路燈了,晚上屯子里挺亮,五六歲小孩晚上去小賣店都不用大人領著;歲數大的,腿腳不好,晚上也能自己走。路燈給村民帶來方便,受到大伙的稱贊,也使我受到很大鼓舞。”他又買來掃帚,每天起早義務掃街。一些村民看他做這些事挺好,就跟他一起干,人越來越多,最后他們屯子也成立了精神文明志愿者分會,他被推選為會長。屯里人都說:“咱們屯讓這些人一收拾,多干凈!”
給公婆下跪,怨婦洗心革面“怨婦”“潑婦”,無疑是家庭矛盾升級的主要推手,人們對她們卻無可奈何。陶賴昭鎮西三家子村的趙淑娟能給公公婆婆下跪,很多人都沒想到。
那是一個正月十五,她炒了一桌子的好菜,把公婆請到家中,讓他們坐到炕上,然后把酒杯斟滿酒。“當我端著酒杯跪在地上的時候,我的眼淚嘩一下就流出來了。我說:“爸、媽,兒媳以前做了許多對不起你們、讓你們傷心的事,F在兒媳知道錯了,希望你們原諒我。”公婆一看我這樣,也都哭了。我丈夫笑著把我從地上扶起來,淚水卻在眼圈里打轉。至此,我和公婆之間的矛盾煙消云散,我們一家人和好如初。
結婚頭幾年,趙淑娟像個“潑婦”,“在婆家橫踢亂咬,不知摔壞幾個水舀子,打碎了多少個盤碗,掀了多少次桌子。公婆生氣,讓我們趕緊搬出去住。”
也許是機緣巧合,在與鄰居嘮嗑的時候,鄰居說村里的李玉蓮正給一些年輕媳婦講傳統文化課呢。她心想,傳統文化是什么?就帶著好奇心去聽。“到李玉蓮老師家時,她正在對幾個年輕婦女說:現在的年輕媳婦,有的早晨不起來做飯,一睡睡到八九點鐘;有的總跟丈夫打仗,罵丈夫就像罵兒女似的;有的還打公罵婆,鬧得家里雞犬不寧……我一聽,心想我就這樣啊!”
從此,她成了李玉蓮家的常客,漸漸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她又跟著李玉蓮去聽道德課,知道了什么是傳統文化,什么是“五倫八德”。她意識到,自己以前“事事以我為中心,不管老少,不論是非,小腰一叉,全都拿下”的做法,與倫理道德完全背道而馳,人倫關系全都整反了。于是她想到了給公公婆婆下跪認錯。
在弓棚子鎮雙勝村香水泉屯,周亞風也是出了名的“潑”,從小就任性,脾氣火爆,誰也不敢惹她。20歲時訂婚了,卻因彩禮和婆家鬧起來。結婚后更是三天兩頭就吵。“恨丈夫不讓著我,恨婆家人不關心我,一連多少天臉上都不開晴。”
25歲那年,父親因患肝癌去世。周亞風非常悲痛,晚上躺在炕上哭。丈夫勸她:“別哭了,人沒了,哭有什么用!”她認為丈夫不近人情,先是跟丈夫鬧,接著又跟公婆鬧,一天到晚沒個笑臉,嚇得家里老少都不敢大聲說話。心情不好,周亞風覺得渾身上下都難受。母親便拉著她去聽精神文明志愿者們講傳統文化,跟志愿者一起做服務,希望她心情能好一點。
志愿者們都勸導她、開導她,時間長了,周亞風開始反思自己這些年來的所作所為,決心悔過自新。她和家人一起加入了志愿者團隊,對誰都笑臉相迎,粗活累活搶著干,從此周亞風家里有了歡聲笑語。在她的帶動下,她小叔子夫妻倆也加入了志愿者團隊,他們這個九口之家志同道合,互相關心、互相關照,日子過得和和美美。
記者手記“志愿者里有鄉賢,有熱心村民,我們有事都會找他們請教,村里的風氣越來越好。”在采訪中,精神文明志愿者們的工作得到了不少村民認可。在這里,鄉賢發揮的主要是文化治理、價值引領的作用。他們行走在田間地頭,把農村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惡丑拿出來,讓人們看清哪些行為值得弘揚、應該效仿,又有哪些行為是應該制止的。因為這些志愿者來自鄉村,自發促進民生改善、村風民風改善,傳承鄉村文化,與村民有同理心,接地氣,道德教育更能深入村民心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穩定了社會秩序。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扶余鄉村的志愿者隊伍,一個村屯一個村屯的發展起來,逐步擴大到近3000人,遍布扶余市大半個鄉村,呈燎原之勢,正是發揮鄉賢作用、打造農村德治、農民參與農村自治的很好體現。以德治滋養法治、涵養自治,讓德治貫穿鄉村治理全過程,扶余市鄉村振興的未來不遠矣。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