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巖頭村,全省首個詩歌文化禮堂掛牌成立,為這個婺風古村覆上一培文化新土,為鄉村振興輸送新的力量和給養。
婺城是浙中金華的核心區,因遙對天上婺女星而得名,曾于東漢設縣,三國分郡,隋代建州。南朝沈約登樓題《八詠詩》首開詩韻之風,起婺文化之濫觴。南宋呂祖謙承理學而創婺學,講求兼容并包、文理并重,內修出世之淡泊心,外行入世之凌云志,后有“北山四先生”何、王、金、許成婺學之興,源遠流長。在其思潮影響下,婺人薪火相傳,創造出婺窯、婺劇、婺派古建、婺風傳統名菜等婺文化明珠,似與越窯、徽戲等一脈相承,卻又自成體系,至今傳承有序。婺城街頭常有“婺人說婺”,婺文化是婺城人不老的時尚。
2013年以來,婺城區大力開展文化禮堂建設,改造舊會堂、舊糧庫等文化活動場所,挖掘整理本土文化特色,不斷豐富禮堂展陳,筑起“一村一特色”的主流文化新陣地。長期以來,婺城區不斷引入“文化走親”“非遺文化百村行”、鄉土采風等優質文化資源,讓文化禮堂成為全村百姓的精神家園,鄉賢與故土交流的紐帶。通過孵化鄉村文化品牌,發展文化旅游、文創工作室等多形態文化經濟,婺城區實現了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協同發展,強力驅動鄉村振興。
依托文化禮堂,巖頭村成為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一片鄉村熱土。活字印刷、古法造紙、打麻糍、編篾……這些傳統手工藝在這里以文創經濟的形式實現了活態保護。如今,巖頭村常有文人雅集,賦詩填詞,題詠“巖頭十景”,與歷史重疊;常有歸來的游子,在梅溪小院體味兒時記憶,對話鄉愁;常有海外學子,遇見耕讀傳家,感受華夏文明……自今年2月以來,巖頭村已接待游客1.2萬人次。
銀坑村位于婺南山區,每逢周末都有五六百人驅車至少兩個小時來到這里。這里早已成了婺城人的紅色朝圣地。開國大將粟裕曾在此建立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根據地。泛黃的書頁、上銹的油燈、早已硬化的橡膠水壺……展陳在銀坑村文化禮堂里的紅色過往,深深烙刻進參觀者的心里。連續6年,臨近年關,文化大禮堂的舞臺上,都會舉辦熱鬧的“農民村晚”。鄉里鄉親粉墨登場,載歌載舞,說學逗唱,共話家里家外新風尚,牽腸掛肚故鄉情。在這一文化紐帶的牽引下,不少婺商回歸,人才回歸,共建美麗鄉村。
下張家村是遠近聞名的“茶花村”,建成了容納華東山茶花系90%以上品種的國際茶花物種園。這個村不過963人,卻早在5年前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億元村”。如今,這里建起浙江省首家“農村文化禮堂+文化創意園”,引入影視、文創、電商、食品研發等企業,從苗木經濟、品牌經濟轉型探路文化經濟。
目前,婺城區已建成文化禮堂130家,覆蓋全區60%的行政村,形成了7條各具特色的“德育精品研學線路”,包括安地—箬陽南山休閑區、瑯琊—沙畈紅色文化線、莘畈—塔石民俗風情游三條主線的“文化禮堂經濟圈”。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