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西河池市農機局弘揚“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河池精神,積極投身全市“十大百萬”扶貧產業工程建設,主動發揮農機推廣職能作用,不斷探索、敢于創新、勇于實踐,在全區扶貧主戰場都安縣開展“糧改飼”全程機械化技術示范推廣項目,有效提高了農牧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進一步壯大了扶貧產業,達到了促進貧困農民持續增產增收的目的,有力助推河池市實現脫貧攻堅摘帽。
一、主要做法
(一)探索推廣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為實施“糧改飼”項目打下良好基礎
長期以來,河池市的玉米生產以傳統手工勞動為主,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為盡快轉變玉米生產方式,2013年以來,河池市農機部門把發展玉米生產機械化作為農機化工作的重點之一,積極探索,采取有力措施,扎實開展玉米農機農藝融合試驗和玉米生產機械的引進推廣工作,從而提高了河池市玉米生產機械化水平。經測試,從耕整地到收獲,采用機械化每畝可節約勞動成本200元、種子成本60元,增產40公斤左右;以3000畝的機械化生產面積來計算,大約可以節約成本108萬元左右,如果全市50萬畝的玉米可機耕面積都能實現機械化,這個數據將非常可觀。因此,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能有效降低玉米生產成本,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的推廣,為實施“糧改飼”項目打下良好基礎。
(二)落實三個到位,打好項目建設基礎
1.調查研究到位。一是摸清產業發展背景。河池市都安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十三五”期間,都安有13.68萬貧困人口要脫貧、120個行政村要摘帽,脫貧攻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為了讓貧困群眾穩固脫貧,該縣投入6000多萬元把“貸牛還牛”項目作為精準扶貧產業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全面鋪開。2017年“糧改飼”項目啟動實施,主要引導群眾種植適合牛羊食用的全株青貯玉米和優質牧草。二是摸清產業發展瓶頸。肉牛養殖企業的飼料需求量大,存在冬季飼料缺口大、飼料自給率低于50%以及傳統人工種植、收獲的飼料成本高等問題,成為制約“貸牛還牛”扶貧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針對這一情況,河池市農機局組織人員先后13次深入都安縣地蘇鎮、高嶺鎮、東廟鄉等地開展實地調研,結合當地多年來實施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積累的寶貴經驗,決定在都安縣實施“糧改飼”全程機械化技術示范推廣項目,推進青貯玉米“種、管、收、貯、用”等環節機械化,助力產業扶貧。
2.組織領導到位。一是成立工作領導小組。成立項目實施領導小組和技術指導小組,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統一思想,明確責任,建立自上而下、橫向互通的工作銜接機制,并強化協調溝通,確保項目實施各環節有專人跟蹤負責,出現問題能及時向上反饋并解決。二是制定工作實施方案。制定下發《河池市農業機械化管理局2018年創新爭先糧改飼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示范項目實施方案》,明確項目實施的具體內容和時間節點,細化責任分工,確保整個項目順利實施。
3.宣傳發動到位。一是通過現場會開展宣傳。“糧改飼”項目啟動以來,都安縣政府在高嶺鎮龍州村古都屯組織召開了“糧改飼”啟動儀式;在地蘇鎮拉棠村、百益村等地召開了青貯玉米耕、種、收機械化作業現場會5次。現場會上,農機部門組織玉米種植機、大中型拖拉機和挖掘機等30多臺套農業機械開展現場作業演示,作業面積達千余畝,共5家農機企業和4家合作社參與其中,吸引群眾2000多人參會,場面宏大,營造了良好的農業機械化生產氛圍。二是通過培訓會開展宣傳。農機部門聯合都安縣畜牧局和養殖基地召開培訓會3場,培訓人員150多人,發放宣傳資料2000多份。農機技術人員現場為農機合作社成員、農機大戶、農機手、種養農民等農機從業人員講解農機操作技術,開展技術培訓,有效提高了參訓人員運用機械化技術的水平。三是通過入戶進企開展宣傳。農機部門主動服務,深入農戶和有關企業宣傳“糧改飼”的優勢以及耕、種、收飼料的優惠政策和購機補貼政策,提高農戶對“糧改飼”的認知程度,激發農戶和企業的種植積極性和購機積極性。
(三)實施三個建設,加固項目建設根基
1.建設肉牛機械化養殖基地。在高嶺桂合泉公司、地蘇大都華養殖場建設2個肉牛養殖機械化示范基地,以推廣大型青貯玉米粉碎機械、促進青貯氨化技術實施為重點,示范推廣高性能鍘草機、青飼料粉碎收集機、精飼料加工機具、飼料混合機、打捆機、包膜機、壓塊機等先進畜牧機械和設備,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和自給率。兩個基地每年大約可以出產肉牛3500頭,牛仔5000頭,按照每個貧困戶每年養1頭牛仔計算,可以帶動5000戶貧困戶參與到“貸牛還牛”項目。
2.建設青貯玉米機械化種植基地。在地蘇鎮拉棠村、高嶺鎮德康村建立2個“糧改飼”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共計6000畝。在基地內引進先進適用的玉米生產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示范推廣青貯玉米機耕、機種、機管、機收等機械化技術,使基地青貯玉米生產機械化率達90%以上,并逐步探索形成青貯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體系。
3.建設高素質的農機推廣隊伍。通過開展相關法律法規、惠農政策的學習,定期舉辦推廣人員業務培訓班,組織農機人員赴異地考察調研等方式,使基層農機推廣人員、管理人員樹立牢固的新發展理念,增強“三農”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熟悉各類法律法規和惠農政策,開拓眼界和思維,不斷更新知識,打造出一支業務熟悉、技術精通的高素質農機推廣隊伍,為“糧改飼”項目的順利開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加深三項融合,筑牢項目建設支撐
1.加深農機農藝融合。鑒于青貯玉米的種植和生產機械化在河池市還屬于新技術,可以借鑒的經驗不多,從種植品種選擇、種植農藝要求到種植、收獲機具選擇等各個環節都需自己摸索。因此,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農牧業、農機專家共同參與,對種植品種的選定、種植模式的選擇、管理措施的設置和收獲時機的把握等共同進行研究,從而形成統一、有效、科學的技術路線和生產指導意見,篩選推介了一批適宜機械化作業的品種,制定了適合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的良種選育要求和機械化耕、種、收作業標準,探索出一條青貯玉米生產機械化發展的新路子、新模式。通過在基地內推行統一的種植時間、種植行距、下種量、田間管理等標準化種植模式,實現青貯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與傳統的人工勞作相比,機械化生產節約了70%的勞動力,降低了大量人力成本。
2.加深部門協作融合。為推進項目順利實施,農機部門與農業、農經、國土等部門以及農機企業、農機合作社等經營組織之間建立了溝通機制,使得項目能提早謀劃,做到超前規劃,并通過后續的定期溝通與及時對接,實現高效協作,大家齊抓共管,形成強大合力,確保了項目能夠又好又快推進。
3.加深干群感情融合。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利用現場示范、培訓交流、深入農戶開展扶貧等多種形式與群眾溝通交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把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放在首位,把群眾的根本利益落在實處。通過良好的溝通互動,“糧改飼”全程機械化技術示范推廣項目得到了群眾的大力支持和擁護,架起了干群之間的“連心橋”。
二、取得的成效
(一)補齊了“貸牛還牛”扶貧產業短板,促進了扶貧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糧改飼”項目解決了肉牛養殖企業飼料需求量大、飼料成本高的問題,使生產的組織化、規范化、規模化程度提升,促進了扶貧產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加快了“十大百萬”扶貧產業工程的實施。
(二)增加了農民群眾的直接收入,加速了貧困戶脫貧進度。“糧改飼”項目采取“基地+農戶+企業”的模式,完善了種、養、銷售產業鏈條,改變了傳統的種植結構,使農戶銷售環節有保障,有效提高了農民青飼料玉米種植和肉牛養殖的積極性。目前基地共帶動周邊農戶種植青飼料玉米約8000畝,按每年種兩造計算,每畝每年增收350元,農民可增收共計280萬元,這極大提高了農民的收益。2018年,都安縣預計有300多戶貧困戶通過“糧改飼”項目使收入達到脫貧標準,1000多戶貧困戶通過養殖肉牛實現脫貧。
(三)提高了企業的項目收益,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糧改飼”項目激發了企業購買機具的積極性,2018年企業新增大型玉米收獲機械、混合機械、運輸機械共16臺(套)。機械化生產極大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創造了較大的經濟效益。種養基地建成后,每年每畝玉米全程機械化種植可以節約7個人工,每個人工按120元計,兩個基地青貯玉米面積共6000畝,可節約人工成本共計504萬元;相對于直接購買飼料,“糧改飼”提供的飼料使得每頭牛可以節約飼料成本100元,按兩個基地每年出欄6000頭牛計算,共可以節約成本60萬元。
(四)優化了農機裝備結構,提升了農牧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項目實施以來,農機部門組織引進5家農機企業和4個農機專業合作社來進行農機作業,共投入1000多臺農機具進行“糧改飼”機械化生產,帶動都安縣機耕、機種玉米達10萬畝,機種青貯玉米、牧草達5萬多畝,輻射和帶動農戶購買適用于玉米生產的各類生產機械設備50臺(套)。總結出了適合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的良種選育經驗,探索了可復制的丘陵山地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模式,從而有力提升了農牧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河池市農牧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得到明顯提高。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