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古村落星羅棋布,根據福建省文物局主編出版的《福建北部古村落調查報告》,南平市10個區市縣有34個傳統古村落,還有相當數量的古村落散布有各地,沒有得到確認。如邵武大埠崗鎮楊家源村、楊家坊村。
古村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體現著農村的魅力與特色,它所承載的鄉土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還沒有充分開發的寶藏,沒有鄉土文化的中國文化是殘缺不全的,不研究鄉土文化就不能真正了解我們這個民族。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延續了數百上千年的古村落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觸動和影響。一方面,古村落的村民開始向村外搬遷,舉家搬到了城里,大多數僅留駐上了年歲的老人,甚至“空巢”,“空心村”漸多。另一方面,現代家居和擇址理念逐漸替代了古老的風水取向與審美意識,村民為改善居住條件,隨意翻建或修繕古屋古院,而新建農房、新村規劃另行擇址。
鄉土建筑在以極快的速度,極大的規模破壞著。許多古村的原生個性正在逐漸喪失,連片上規模的古村落群和自然生態風貌依舊的古村落越來越少,這使古村落的保存面臨巨大的危機,我們正無可奈何地失去它。
近幾年,各地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力度都很大。比如今年,福建省將創建102個美麗鄉村示范村、整治1030個村莊,美麗鄉村建設投資260億元。
但2016年美麗鄉村檢查驗收發現,一些地方在整治建設過程中還存在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園、大廣場等“形象工程”,偏離村莊整治重點;或者照搬城市模式,脫離鄉村實際;有的甚至存在破壞鄉村風貌和自然生態等突出問題。這無疑摧毀了農村的基本面貌,抹掉我們久違的鄉愁,是我們回不去的鄉村。
一方面,美麗鄉村搞大手筆大投資,而另一方面,古村落、古民居的保護、修復、規劃的資金卻捉襟見肘。
因此,我們建議將美麗鄉村建設與古村落、古民居保護相融合,進一步完善鄉村建設機制,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
一、完善古村落保護開發的保障機制。盡快出臺專門針對古村落保護開發的科學規劃和規范制度,使保護開發有據可循。當前,要按照《福建省村莊規劃導則》的要求,對有歷史文化遺跡的古村落進行規劃,提出保護和開發的具體要求。
二、積極開展古村落的歷史價值和保護的宣傳。組織開展相關教育和培訓活動,營造保護開發古村落、建設旅游文化村的良好氛圍。改變基層干部和村民把“破舊”當作“立新”,把城市形態當作現代形態的觀念。
三、把古村落、古民居保護開發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多搞地方特色的建筑,真正把村莊整治得像農村,展現城市居民向往的鄉土氣息和鄉村風貌。注重保留村莊原始風貌,保持原有道路、排水溝渠線型,不大面積平整場地,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整治環境。保護好村落周邊的山、水、田、林、園、塘等自然資源,努力做到不推山、不削坡、不填塘、不砍樹、不改路。
三、合理開發利用、促進鄉村旅游。古村落保護必須走保護與利用并重的道路。充分發揮古村落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的價值,通過“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改善古村落的生態景觀和村容村貌。
深入發掘傳統農耕文化、山水文化和人居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美化村莊人居環境,發展特色生態經濟,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古村落培育成為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有機融合的旅游文化村。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著眼于純樸的自然生態環境,獨特的傳統民居和文化,從傳統民俗風情、傳統工藝、地方戲、特色佳肴等入手,適度發展旅游和文化產業,將村民的利益與古村落的保護開發聯系在一起,促進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四、加大投入,強化保障。進一步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采取資金整合、以獎代補、政府與社會資金合作等方式,統籌整合相關資金予以支持。把村級“一事一議”建設項目、農村危房改造項目、“三沿”立面改造項目的資金向古村落、古民居維修保護傾斜。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