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輸血”到“造血”的嬗變
——河南鄢陵實施產業扶貧紀實
鄭法魁 林立 本報記者張培奇 范亞旭
一片花木的海洋,讓人們對花都鄢陵充滿著向往。
本是一座中原小城的鄢陵,卻因花木煥發出十足魅力。全域花海、全域旅游、全域水系、全域養老,哪一幅畫面不讓人流連忘返?
初秋時節,走進河南鄢陵,讓記者為之震動的不僅有自然和發展的魅力,更有那依靠花木產業而打起脫貧戰場上的“攻堅曲線”——
222家規模企業,在資金、土地、技術等方面對貧困戶進行重點扶持,共帶動1522戶貧困戶實現增收,1163戶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
203家花木企業吸納入股貧困戶956戶,流轉土地8000多畝,每戶年畝產收益6000余元;
40多個景區景點吸納貧困戶就業537人,帶動發展農家樂28家,實現了貧困群眾依靠生態旅游產業增收致富;
全縣35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序列,累計脫貧5388戶23437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3.93%降至0.86%……
脫貧越是進入攻堅期,越要謹記“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何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確保焦點不散、靶心不變?鄢陵縣創造性地探索出了“產業壯根基、紅利管長遠”的產業扶貧模式,充分發揮了產業扶貧的“造血”功能和“管長遠”的作用,在共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平穩。
找準一個點,讓產業優勢充分聚焦“精準扶貧”
近年來,鄢陵縣始終把花木產業作為強縣富民的主導產業來培育,全縣花木面積已發展到近70萬畝,花木企業1147家,花木從業人員21萬人。根據花木生產種植周期長、用工多、用地量大等特點,鄢陵縣把70萬畝花木產業作為產業扶貧車間進行培育和打造,積極引導貧困家庭人員務工或以土地參股等形式參與,助推貧困戶穩定增收。
作為鄢陵縣傳統產業的花木種植業,對脫貧至關重要。全縣將貧困戶納入花木種植、養護、盆景制作、綠化工程等產業鏈條中,探索出了“花木+扶貧”模式,全面解決了貧困戶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缺信心、缺技術、缺資金、缺帶動的問題,帶動了1500余戶貧困戶增收,走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精準扶貧之路。
依托1147家花木企業,鄢陵縣采取訂單農業、土地流轉、土地托管等形式,把農戶聚起來,把土地連成片,把產品銷出去,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其中,203家花木企業與合作社流轉8000多畝土地,吸納入股956戶貧困戶;縣財政出資500萬元,引導10個貧困村與金杜仲農業公司合作,修建2500平方米的恒溫育苗溫室和2000畝杜仲大田種植基地作為扶貧基地,合作發展花木種植產業,按照協議收益分成,帶動了10個貧困村1016人穩定脫貧;依托15萬畝辣椒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成熟的優勢,推動全縣171家專業合作社輻射帶動15個貧困村1129戶貧困戶增收。
當下,電商是個開放平臺,代表商品發展的未來。鄢陵依托花木資源優勢,放大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項目綜合效應,大力開展電商扶貧工程,實現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平臺全覆蓋,為全縣1937戶5737名貧困戶提供“買、賣、推、繳、代、取”等服務。
同時,推行“花農上網”和“網上直銷”等模式,鼓勵更多貧困戶參與網絡創業,推動“草根經濟”向“品牌經濟”轉變;并統籌全縣近千家電商企業和9個電商扶貧基地資源,采取“電商企業網上接訂單、貧困戶家門口搞生產”的辦法,幫助621戶貧困戶實現增收。
為促進貧困勞動力更好地發展,鄢陵縣及時為企業提供建檔立卡貧困戶信息,積極引導企業優先吸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靠著對花木的管理技術,現在有活兒干了,有事做了,今后的日子也有希望了。”因病致貧的王桂花,身體恢復后,就一直在一家花木公司從事插花工作,如今每天很輕松地就能拿50元的工資。
創新多個面,依靠不同扶貧模式實現“精準滴灌”
根據花木企業在用工、用地等方面的不同需求,以及貧困戶自身在勞動能力、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異,鄢陵縣因地制宜,大膽創新,探索出了獨具特色的產業扶貧模式。
“花木企業+轉移就業+貧困戶”模式——鄢陵縣安排有勞動能力貧困家庭人員到企業務工,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目前,全縣已有113家花木企業安排1100名貧困勞動力務工,帶動3320人脫貧。其中,德錦鮮切花基地年吸收周邊貧困勞動力4000余人次,每天務工收入平均120元,靈活滿足貧困戶日常生活需求;鴻澤種植農民合作社與19個村的73名貧困勞動力簽訂常年勞務用工合同,人均年收入2萬元以上。
“花木企業+土地流轉+貧困戶”模式——鄢陵縣把勞動能力不強或無勞動能力貧困戶的土地,以村為單位連片集中流轉,以土地入股到花木企業,構建了花木企業和貧困戶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建業綠色基地占用附近4個村近5000畝土地,參與土地流轉的貧困戶不僅每畝地每年可獲得1180元租金,村民還可以在基地務工。目前,該基地除了為當地留守老人和婦女等解決了近2000個就業崗位,還培育了近100名個體創業者,并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達上百萬人次前來旅游度假。
“政府+金融機構+花木企業+貧困戶”模式——鄢陵縣與縣農商行、郵政儲蓄銀行合作,由縣財政投入2000萬元作為扶貧貸款風險補償基金,以1∶10的倍率放大,為吸納貧困戶的花木企業提供貸款扶持。目前,投入500萬元專項資金,對帶動貧困戶致富的企業按現行年基準利率進行貸款貼息,由帶貧企業每年拿出不低于扶持資金5%的收益為貧困戶分紅,已為建業綠色基地等10家花木龍頭企業發放貸款6495萬元,帶動全縣1895戶貧困戶穩定增收。
扶貧模式眾多,助貧效果顯現。“花木+生態旅游+貧困戶”模式中,鄢陵依靠五彩大地景區,讓16戶貧困戶按訂單為企業培育苗木,15戶貧困戶在景區附近創辦農家樂和鄉村超市,實現穩定增收;在“花木+互聯網+貧困戶”模式帶動下,鄢陵縣目前花木電商網店已發展到1510家,綠化苗木、盆景盆栽、鮮花切花等花木產品年銷售額達21.2億元,從業人員2100人,其中貧困戶從業人員359人……
由“花開幾枝”到“滿園芬芳”,鄢陵縣精準扶貧示范點建設與打造產業基地齊頭并進。26個產業扶貧示范基地中,花木產業基地占12個,與986戶貧困戶簽訂了花木帶貧協議,花藝公司、鴻澤種植農民合作社、大力鼓農民合作社等一批花木產業扶貧典型,成為引領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的主力軍。
完善一套機制,發揮“集中火力”優勢,力保“久久為功”
脫貧任務是大事,為避免打亂仗、沒章法,鄢陵縣成立了脫貧攻堅專人專班,將7名縣委常委和4名縣政府副縣長調整充實到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并對責任分工進行細化明確;還有11個鎮整合扶貧辦、計生辦、民政所等工作力量,成立了不低于15人的扶貧工作專班,定人定崗定責,專職常態推進產業扶貧工作。
扶貧隊伍得力,政策激勵要加力。鄢陵縣制訂并實施了2017-2020年產業扶貧規劃、2018年產業扶貧實施方案,今年還投入了6600萬元專項扶貧資金,謀劃實施花木生產、蔬菜種植、高效養殖、基礎設施建設等111個扶貧項目,目前已竣工95個。同時,縣財政每年拿出300萬元,激發貧困群眾及帶貧企業發展產業的積極性。今年以來,已對6家帶貧企業和139名貧困戶進行了獎勵扶持。
有了利益聯結才能強基。鄢陵縣積極發揮政府資金的撬動作用,加大貧困戶與基地、專業合作社、科技人員的利益聯結,強化、培育、推廣“主導產業+貧困戶”“代養托管+貧困戶”“經營主體+貧困戶”“農村能人+職業農民+貧困戶”等利益聯結機制,鞏固脫貧攻堅基礎。目前,全縣參與帶貧企業已有148家,流轉貧困戶土地1.1萬畝,入股企業分紅362戶,吸納貧困戶轉移就業1349人。
以“千企幫千村”活動為載體,鄢陵縣動員全縣55家企業精準幫扶46個重點村,安置貧困戶就業65人,捐助資金221萬元。其中,花藝公司產業幫扶貧困戶496戶,占現有貧困戶總數的25.6%;帶動9個貧困村脫貧摘帽,占全縣貧困村總數的25.7%。同時,強化行業扶貧責任,實施完善部門定點幫扶、干部幫扶到戶等制度,形成了政府、市場、社會協調推進的大扶貧格局。
鄢陵縣堅持有產業、有就業、有稅收、可持續“三有一持續”思路,制訂完善相關政策措施,確保產業扶貧項目建得好、運營好、發展好;抓住被納入省市鄉村振興試點機遇,聚焦產業興旺,率先建成一批產業扶貧示范村、樣板村,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加大花木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力爭明年把全縣花木面積擴大到75萬畝,打造花木產業轉型升級3.0,激發產業扶貧新動能。
致力打造美麗經濟,鄢陵還突出“旅游+”“文化+”“生態+”“康養+”等發展路徑,實現綠色經濟與彩繪經濟并行、康養經濟與銀色經濟并行,建設集市政管理、智慧醫療、智慧旅游等功能為一體的大數據平臺,增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后勁。
……
行走在花都,產業扶貧的氛圍特別濃厚。在規模浩大的鄢陵五彩大地扶貧基地,“滄海可填山可移,男兒立志當如斯”的巨幅標語,遠遠望去清晰可見,也讓人們堅信:鄢陵脫貧攻堅的藍圖一定能夠實現!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