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花都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鄒璇一行實地考察扶貧對象——貴州省織金縣黔西縣幫扶項目的發展情況。筆者一路跟隨鄒璇部長一行,深入貧困村組貧困戶,所見所聞深為震撼。花都區對口幫扶是真扶貧、扶真貧,項目接地氣、暖人心,貧困村組、貧困戶實實在在受益脫貧,心懷感恩。
織金篇
(一)大棚種出豐收菜,實業扶貧結碩果
大棚種蔬菜在經濟發達地區是農民早就熟練掌握的一門技術,可是,對于織金縣以那鎮的村民來說,卻是從未聽說過的新鮮事。織金縣位于貴州中部偏西,烏江上游支流六沖河、三岔河交匯處的三角地帶,境內東西長82.5公里,南北寬66公里,總面積2868平方公里。全縣除漢族外,還有苗、彝、布依、白等少數民族。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巖溶發育,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海拔2262米,最低海拔1319米。織金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4.7℃,年平均降雨量938.4毫米,全年日照1172小時,無霜期327天。耕地面積115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2868平方公里的40.4%,其中海撥1600-2000米的地勢面積736平方公里,占63.56%。
以那鎮位于織金縣東南部,地勢邊遠,該村無任何礦產資源和企業進駐,農業幾乎成為全村唯一的收入來源。花都區派駐織金縣扶貧干部祝武峰(掛職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祝武峰,一個湖南的漢子,一個轉業的軍人,一個扶貧的專職干部,看到以那鎮貧困的現狀,心急如焚,四處奔走呼號。一個偶然的機會,祝武峰認識了廣州耀泓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愛生,曾愛生也是一個有情懷的湖南人,兩人一拍即合,共同促成廣州耀泓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與織金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組建了織金縣農耀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公司采取“公司+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以“強化產業和就業扶貧力度”為重點,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帶動農民持續增收。其中,以那鎮五星村的529個大棚覆蓋貧困戶529戶1855人,按照1800元/年,務工100元/天的標準,貧困戶每年至少能夠獲得1.5萬元的保底收益。種植的訂單農業南瓜總共10890畝,總產量6534萬斤,涵蓋22個鄉鎮,覆蓋貧困戶2615戶,非貧困戶4337戶。南瓜成熟后主要銷往廣州江南果蔬批發市場,以保底價收購,市場行情好的時候還有漲幅,每畝預計產量在6千至8千斤。
短短一年時間,該模式取得了可人的成績,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公司計劃繼續擴大生產,準備把全縣有意愿的涉農合作社都發展起來,統一規劃,統一生產,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銷售,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守土增收促發展。
筆者在現場看到,大棚種植戶正在喜摘黃瓜,一筐筐鮮嫩的黃瓜裝車后運往廣州江南果蔬批發市場。
(二)大平渡口美如畫,旅游扶貧建新家
讓我與你握別
再輕輕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從此生根
浮云白日山川莊嚴溫柔
讓我與你握別
再輕輕抽出我的手
華年從此停頓
熱淚在心中匯成河流
是那樣萬般無奈的凝視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就把祝福別在襟上吧
而明日
明日又隔天涯
——席慕容《渡口》
這一曲廣為傳唱的詩歌讓我們想起沈從文筆下的邊城。翠翠的故事也曾在這里上演,這里就是織金縣群建村。
群建村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易守難攻,曾是烽火硝煙、諸侯割據的古戰場,也曾是來往商客停泊的驛站和碼頭,多少生離死別愛恨情仇在這片古老的土地演繹。群建村,位于織金縣大平鄉東北角、座落于風景秀麗的東風湖畔,與素有“西南第一峰”之稱的竹筍峰隔湖相望。時間猶如烏江水,流淌而去,曾經的優勢變成劣勢,交通閉塞成為阻礙群建村對外開放、發展經濟的最大瓶頸。全村總面積586畝,耕地面積320畝。全村共有159戶,549人,除1戶漢族、1戶彝族外全是苗族。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共83戶252人,在花都區對口幫扶下,已脫貧39戶139人,到2019年實現全面脫貧。
往事越千年,新的時代新的氣象,在黨中央堅決摘掉貧困這頂帽子的思想指引下,織金縣政府多方籌集資金、發動群眾,開通了一條通往群建村的扶貧之路,投資千余萬元,路面寬4.5米,全程1.5公里,大山深處的山水終于能展現世人面前。在道路開通以前,村里的油鹽等生活基本物資都是靠人背馬駝,翻山越嶺,幾天幾夜才能從外面的集市背回村寨,公路開通后,一個小時即可直達織金縣城。
沿著這條寬闊的公路,筆者隨鄒璇部長一行來到古老而又年輕的苗寨。只見這里村寨依山臨江而建、錯落有致,家家戶戶庭院瓜果飄香,陽光映照下,清澈的烏江上倒映著藍天白云,幾艘漁船在古渡口往來穿梭、運送游客。扶貧干部祝武峰向鄒璇部長介紹花都區幫扶群建村下一步規劃:依托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充分發揮歷史文化特色,大力發展旅游經濟。計劃兩年內建立一個大型停車場,通過招商引資方式新建15棟木質民宿、鋪設民宿連戶道路1000平方米、綠化1000平方米、種植綠化樹200株,大力發展民宿旅游,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三)苗繡蠟染永傳承,文化扶貧聯世界
織金蠟染被譽為“世界上最精細的蠟染”、“指尖上的芭蕾”,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苗繡,更是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由于苗繡蠟染產品耗時長,原生產品單一,缺少設計感和生活實用性,市場窄,祖祖輩輩傳承苗繡蠟染技藝的苗家婦女難以此維持生計,不得不放棄了苗繡蠟染手藝外出打工。
在織金的544個行政村中,約有4萬個會蠟染的繡娘、其中有7000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而在全織金縣13.3萬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有半數為女性。花都區專職扶貧干部祝武峰在了解到這些情況之后,“以蠟染扶貧為切入點”這個思路躍然于胸。祝武峰四處奔走、多方溝通交流,經過不懈努力,引進廣州唯品會在織金縣成立“唯愛·媽媽制造織金苗繡和蠟染合作社”,與織金縣簽訂1000萬元的訂單。通過“電商+非遺+扶貧”模式,幫助當地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婦女通過參與苗繡和蠟染手工藝品項目脫貧。能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還能照顧家里的老人小孩,越來越多在外務工的苗家婦女回到家鄉重操這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技藝。脫貧與非遺文化的傳承在這里很好的融合。
要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更多困難群眾用上互聯網,讓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讓山溝里的孩子也能接受優質教育。網絡扶貧,是全國脫貧攻堅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供了新方式、新途徑,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尋找到新契機。
目前,全縣已經擁有“貴州莫熙蠟染刺繡有限公司”、“貴州鴻達苗族蠟染刺繡公司”、“織金縣官寨鄉蔡群苗族蠟染刺繡有限公司”等一批實力企業,通過積極加強與婦基會、唯品會的合作,大力拓展省外、海外市場,厚積薄發的織金民族手工藝的發展前景令人期待。
(四)千年銀杏白果村,黨建扶貧得民心
白果村位于織金縣板橋鄉東北面,四周青山環繞。村口屹立著一株千年“神樹”——白果樹,白果村因此得名。全村總人口2333人,勞動力1214人,占人口總數的46.5﹪,外出務工人數442人,占勞動力總數的42﹪,人均純收入低于1196元的貧困人口266人。
花都區專職扶貧干部祝武峰來到白果村之后,深入調研走訪,了解最真實的致貧原因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研究最有效的脫貧手段。他帶領和團結扶貧干部積極推動兩地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互訪,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推動“百企幫百村”。促使廣東中和集團和板橋鎮白果村建立結對關系,廣東中和集團投資120萬,將白果村打造成美麗鄉村,新建室外LED屏、文化路燈等基礎文化設施,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環境,提高了白果村的形象。通過花都區委和祝武峰的進一步努力,為織金爭取到廣東中和集團6.5億元的投資項目,在織金板橋鎮建設4000畝生態旅游綠化苗木生產基地,為幫助白果村村民穩步脫貧、奔向小康打下堅實基礎。
同時,花都區扶貧干部充分發揮東部地區智力資源的優勢,“扶貧先扶智”,開設“新時期脫貧攻堅農民講習所”,每周開展一次關于黨的扶貧政策、科學技術的講課,讓東部掛職人員當好“傳經送寶”的宣傳員,傳播新思想、傳遞正能量、傳導好經驗。此舉深受村民的歡迎和支持,大家積極報名參加學習。其他村鎮也紛紛效仿,開展“農民講習所”,取得顯著成效。
結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真扶貧、扶真貧,是新時期對黨員干部的新的要求。以祝武峰為代表的廣州市花都區扶貧干部們始終牢記黨中央關于打好打贏脫貧攻堅一系列指示精神,始終牢記扶貧干部的責任和使命,始終牢記“三個緊緊依靠”的工作原則,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忘我工作,舍小家為大家。將花都區對貴州省的扶貧幫扶項目件件落實、步步推進,取得實際成效,受到當地人民的交口稱贊。其采取的實業扶貧、旅游扶貧、文化扶貧、黨建扶貧等模式,值得借鑒和推廣。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