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9月19日電(記者劉斐)“扎西德勒。”加考在家門口向來訪的“海峽兩岸記者精準扶貧聯合采訪團”成員們致以祝福。
尚未從這座藏式宅院的精巧布置中緩過神來,兩岸暨香港地區的10余家媒體20多位記者紛紛向主人還以問候。為了解大陸精準扶貧工作,一行人18日來到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達麥鄉達麥行政村當應道自然村,走進了達麥行政村村主任加考的家中。
加考曾在西藏拉薩經商,后返回家鄉,并在2016年達麥鄉推進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時,把家里住房改造成“藏家樂”,讓家人搞起了生態民俗旅游。
“一年收入一萬多元。”加考說,能讓老人、婦女在家門口就有這樣穩定的收入,又享受到家人照顧和團圓,“這比能賺多少錢更重要,這筆錢賺得心里舒服”。
曾經,很多男性村民外出打工,為了不穩定的收入而漂泊,老人、婦女與孩子則留守村中。村中27戶藏族、26戶漢族,許多都是牲畜棚建在家中,燒水靠牛糞和柴。
如今,村里實現了人畜分離,家中進行了電氣化改造。生態環保推進與美麗鄉村建設,讓村里道路硬了、村落環境美了、生活條件好了。
加考家院墻上滿是堆得整整齊齊的木柴,但只是作為裝飾。廚房里,燃氣灶、油煙機、料理臺一應俱全。衛生間中,太陽能熱水器、抽水馬桶、淋浴器應有盡有。然而,庭院中的藏幡、毛毯,客廳與臥室里的藏式器具,提醒著采訪團這里濃郁的藏族風情。
達麥鄉鄉長道吉草說,在對村落進行環境提升改造時,政府注重引導村民保留傳統風格,這為生態民俗旅游的開展打下了基礎。
據悉,達麥行政村成立了旅游公司,由每戶村民投資1.76萬元入股,縣政府投入200多萬元協助。目前,公司已經有198個床位實際運營,旅游點可同時容納500名客人就餐。
加考說,村民們不用出遠門就能在旅游公司就業,除工資收入外,每年還能分紅。“每戶村民年均收入八九千元,都高興得很。”
“過去以為扶貧就是一次性給貧困戶一大筆資金,來了才知道什么是精準扶貧。”臺灣東森新聞云記者曾俊豪說,大陸讓政府和民間結合,充分把既有的好山好水轉化為收益,實現資源有效利用,這種扶貧模式很有效。
傍晚時分,采訪團一行來到距達麥村30多公里外的桑科草原。遠處云霧籠罩群峰,周圍青草初黃,牛羊成群。藏族姑娘和小伙兒跳起鍋莊舞,唱起祝酒歌,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
在這處去年剛建成的諾吉莊園,愛好唱歌跳舞的藏族姑娘拉木草實現了從牧民到演員的轉變。“過去養牛羊也就是滿足個溫飽,現在做民俗旅游點的演員,一個月穩定有兩三千元工資。”拉木草說。
據夏河縣桑科鎮黨委書記娘本加介紹,桑科鎮有大大小小各類旅游點300多個。為發展當地民俗旅游,鎮里不僅協助旅游點辦理審批工作,還對不同等級旅游點給予每個床位2000元到3000元不等的補助。
“每個旅游點帶動周邊5-10戶貧苦戶就業,并給他們分紅。”娘本加說,這種家門口就業的方式,對貧困戶來說很穩定,具有外出打工所沒有的語言相通、交通便利、生活習慣相同的優勢。
第一次到藏區、也是第一次到草原的臺灣中天電視臺記者戴菉說,到這里不僅被草原的壯觀遼闊震撼到,也被藏族民眾的熱情感染到。民俗旅游要想吸引更多外地個人游的游客,還要做好一站式配套服務,例如從機場、車站接駁到旅游點的交通。(完)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