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1949年10月1日,這個莊嚴的聲音通過電波傳到全國,傳到了世界各地。從此,“中國號”這艘巨輪穿激流、過險灘,歷經70年風雨,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復興夢因矢志不渝而一往無前。
70年征程不改,70年動力澎湃,在民族富強的偉大進程中,昆侖潤滑從未缺席。
1950年,為新中國煉制出第一滴潤滑油;1959年,成為國慶10周年閱兵指定用油; 1968年,伴隨著中國第一輛紅旗小轎車駛進中南海;2004年,助力“雪龍號”南極科考,科考隊冠名為“中國南極冰蓋昆侖科學考察隊”;2009年,全面潤滑大亞灣核電站;2011年,為“遼寧號”首艘國產航母提供全船配套用油;2016年,實現了風電齒輪油首次在兆瓦級別的風電機組上成功應用,打破國外品牌壟斷局面;2017年,為國內首列“復興號”高鐵動車組供油;2019年,成為北京2022冬奧會官方潤滑油……
第一滴潤滑油、第一種添加劑、第一種潤滑脂,作為新中國潤滑產業的源頭,近70年來,昆侖潤滑肩負著國家隊的責任,以軍工品質讓“昆侖潤滑成就”成為“中國成長榮耀”。
不靠“洋油”,挺起“站起來”腰桿
是的,中國人民是站起來了,但新中國繼承的是一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爛攤子,成立之初,就受到西方國家的全面遏制和經濟封鎖。
在這個極其艱難的條件下,昆侖潤滑的前身,艱苦創業,百折不撓。
1959年的冬天,新生的共和國遭受到了最嚴峻的考驗,蘇聯中止合同,撤退專家,使“共和國長子”、潤滑油“搖籃”的蘭州煉油廠(簡稱“蘭煉”)生產建設遭受到了嚴重挫折。而此時,國家經濟建設急需油品,民航和空軍的飛機用潤滑油嚴重短缺,國家把緊急生產航空用潤滑油的任務交給了石油工業部,而石油部又把這項艱巨的任務下達給了蘭煉。
時任蘭州煉油廠廠長的徐今強對大家說:沒有油,我們的飛機、坦克、軍艦只能是一堆廢鐵;沒有油,新生的共和國將有空無防、有海無防!千難萬難,國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難。咱不蒸饃饃爭口氣,勒緊褲腰帶也要煉出“爭氣油”、“愛國油”!
在接到空軍急需噴氣式飛機專用8號航空潤滑油的命令后。有蘇聯學習經歷,擔任酮苯脫蠟車間四工段段長的毛鵬飛主動請纓,被任命為副總工程師,專門負責試制8號航空潤滑油的科研攻關。當時,國內原油基本上都產自玉門和新疆,黏度大,不利于航空潤滑油生產。蘇聯專家斷言:“中國的原油生產不了航空潤滑油。”
蘭煉黨委經過研究,提出了“以軍用油為突破口”和“一切為航空潤滑油開綠燈”的號召。這個號召,把毛鵬飛憋了一股勁的心火點燃了。他下定決心,拼死也要啃下航空潤滑油這個硬骨頭。
可是啃下這個硬骨頭何其難啊!航空潤滑油對性能指標要求極高,尤其是,空軍急需的噴氣式飛機專用的8號航空潤滑油,其凝固點必須低于零下攝氏55℃。采用蘇聯援建的溶劑脫蠟工藝根本無法達到這一技術要求。
正逢生活困難時期,毛鵬飛和大家一樣,每天吃著幾塊苞米面發糕和一點雜合面糊糊,研發期間,經常餓的兩眼發花。半夜,他守在結滿冰霜的氨壓縮機旁,仔細觀察脫蠟效果。困得不行,就把毛氈鋪在冰冷的水泥地上打盹。毛鵬飛從小就患有嚴重的關節炎,走起路來要承受巨大的痛苦,他索性吃住在車間。天長日久在惡劣的條件下工作,毛鵬飛的病情加劇了,關節疼起來就如同鋸條在骨頭上拉,雙手抽縮得像雞爪子,但他硬是咬著牙堅持搞試驗。徐今強、龍顯烈等領導看到后,忍不住潸然淚下,強行把他送到醫院。但沒過多久,他又一瘸一拐地回到車間。經過1000個日夜、500多次的不斷試驗,采樣分析6000多個實驗數據,終于,適合我國資源條件、穩定生產8號航空潤滑油的干法尿素脫蠟新工藝問世了。
1963年,潤滑油質量規格全部達到了國外同類油品指標,我國空軍第一次用上了國產的8號航空潤滑油,飛翔在祖國的藍天上。與此同時,蘭煉人從簡易的露天裝置開始,經過390次試驗,摸清了添加劑生產規律,拿出了質量合格的潤滑油添加劑產品,改變了從國外進口的局面。
1963年12月25日,中國政府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結束了使用‘洋油’的歷史!”收聽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發布的這一消息后,蘭煉沸騰了!整個國家沸騰了!
就在8號潤滑油開發研制成功后,捷報從蘭煉頻頻傳出:艦艇潤滑油、坦克機油、槍油、炮油等多種國防急需的新油品相繼問世!1969年珍寶島事件,前線急需一種高寒區稠化機油。任務下達到了蘭煉,毛鵬飛和科研人員、工人們克服缺少試驗儀器和無冷啟動室的困難,自己動手解決了試驗儀器,用土辦法蓋起了冷啟動室。在零下50多攝氏度的冷啟動室里搞試驗,突破了技術難關,按時完成了任務,有力地支援了前線的軍事斗爭。
這也是昆侖潤滑“軍工品質”的源頭精神。時至今日,中國石油潤滑油公司蘭州潤滑油廠仍然是重要的軍用油生產基地,有專門的軍用油工作小組。目前蘭州廠生產的軍用油品種達18個,17年來累計為軍隊供油3.5萬噸,以其卓越品質為國防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以強大的實力踐行著“軍工品質、大國重器”的品牌使命。
不僅僅是支撐國防,從1950年為新中國生產出第一滴國產潤滑油起,昆侖潤滑還肩負起著為中國產業潤滑、為中國經濟加油的使命。1958年,毛澤東主席第一次坐上了國產紅旗小轎車,使用的就是國產潤滑油;1968年,中國石油的潤滑油為第一輛東風卡車提供裝車油;1970年,國內首次為“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供潤滑油……
昆侖潤滑助力新中國屹立在世界之林。
叫板“洋油”,緊跟“富起來”需求
1978年,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實行改革開放引導中國人民“富起來”,這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三次歷史性巨變。昆侖潤滑也積極參與到這次巨變中。
“要想富,先修路”,這是中國老百姓高度認可、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從改革開放之初,沒有一條高速公路,到2018年底,我國高速公路總里程突破14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天塹變通途帶來的是資源優勢迅速轉化成經濟優勢,而走進尋常百姓家的汽車則大大加快了這一速度。為國人“加好油”,也成為了昆侖人的不懈追求。
在東風商用車2017年度供應商大會上,昆侖潤滑油從1500多家供應商中脫穎而出,獲得“最佳供應商”稱號,連續8年獲此殊榮。1958年5月12日,伴著新中國第一輛國產汽車——東風汽車,開進北京中南海,中國石油生產的潤滑油與東風車開啟了相濡以沫、風雨同舟的新紀元。
云南保山是中國車輛齒輪油使用要求最苛刻的地區。區內最高海拔3780米、最低海拔535米。由于海拔落差大,來往其中的車輛60%左右是在坡道上行駛,車速無法超過每小時32公里,發動機處在大負荷的工況下工作。
潤滑油公司與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在云南保山,對量身訂制研發的85W/90MTF18手動變速箱油行車試驗,該油品經受住了高強度的行車測試,使換油里程達到10萬公里,是當時東風汽車變速箱規定換油里程的4倍,可以節省同期換油費用約357.5元;同時,使得齒輪檢修周期由原來的一年兩次延長至一年半一次。
占潤滑油家族10%左右的齒輪油,是潤滑油中技術含量最高的龍頭產品,國外公司對其生產技術嚴格保密,是昆侖人的攻關重點。改革開放之初,科研人員在做齒輪油研究的時候一窮二白,所有的配方都要通過海路送到美國去做實驗。實驗做完了,美國人只告訴他們通過還是失敗這么一個簡單結果。
歷史汩汩流淌。時光帶走的不僅是青春和汗水,還有成長,時光帶來的也不僅是白發和皺紋,還有豐碩的果實。
2010年1月11日,在雄偉的人民大會堂里,200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正在隆重舉行。昆侖潤滑首席科學家伏喜勝代表昆侖人,捧走了“齒輪油極壓抗磨添加劑、復合劑制備技術與工業化應用”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證書,這是國內該領域獲得的最高獎項。這項技術中有4種自主研發的單劑,其中的極壓抗磨單劑,在美國西南研究院完成了臺架極限試驗,獲得最高等級評價,性能遠優國外同類產品。潤滑油技術核心在添加劑,外國公司怕中國人破解仿制,不賣給中國人單劑,只賣復合劑、復合包。應用這項技術,昆侖齒輪油不僅抗磨而且省油,顯示出在超載、復雜路況、惡劣天氣等方面的優勢,而且通過了東風汽車、長春一汽10萬公里不換油行駛試驗,通過了解放軍總裝備部的嚴格試驗被指定為軍隊專用齒輪油。
上世紀90年代,中國潤滑油市場放開,其巨大的市場潛力引來了幾乎所有國際知名潤滑油品牌。美孚、殼牌、埃索、嘉實多等國外品牌憑借其品牌優勢,在中國潤滑油市場一路扶搖直上,對國內潤滑油市場形成強烈沖擊。面對狼煙四起,中國石油果斷決擇,將旗下10余個隸屬于不同煉化企業的潤滑油生產單元整合起來,正式成立中國石油潤滑油公司,實行資源統一配置、產品統一標準、網絡統一布局、價格統一管理、科研統一組織,整合旗下“飛天”“七星”“大慶”品牌,集中力量推出“昆侖潤滑油”。
吉利汽車在甲醇汽車開發過程中,一直在使用某國際大公司的油品,但在實際使用中出現了發動機腐蝕、燃燒室沉積物過多、堿值下降過快、后期功率下降等問題。
難題交給了昆侖潤滑。
經過近2年的技術攻關,昆侖潤滑項目組完成了4輪800小時耐久性臺架試驗、三地15車次40萬公里道路實車測試等,成功研制出滿足吉利汽車要求的潤滑油產品,在與國際公司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無獨有偶。長期以來,國內抗氧極壓劑市場,被知名國外企業占據,價格高挺。最初,這種相同性能的國外添加劑,要賣到20多萬,而潤滑油公司添加劑所把這個項目做成后,國外這種添加劑價格降到了11.2萬;純度達99%的產品生產出來后,價格控制在了3萬元以內,打破了國外壟斷。
昆侖潤滑油向“洋油”叫板、替代“洋油”,惠及民眾的事例還有很多。昆侖潤滑握指成拳戰略布局,集生產、研發、銷售、服務于一體,能夠生產28個大類700多個牌號的潤滑油(脂、劑)產品,盈利能力、保障能力、競爭能力大幅提高,科研開發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比肩國內外巨頭。
趕超“洋油”,拿出“強起來”方案
十九大,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意味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正式交付海軍,這是中國實現強國夢的標志之一。而遼寧號的全船配套用油,都凝結著昆侖人的心血。
“雪龍號”考察船是中國最大的極地考察船,也是中國唯一能在極地破冰前行的船只。“雪龍號”要往返南北極間,所有的配套設備和用油,必須要經受住南北極冷環境和往返過程中赤道酷熱環境的雙重考驗。經過反復試驗和不斷研究,科研團隊攻克了重重難關,取得了國產潤滑脂高端技術的重大突破。
還是昆侖潤滑人,解決了車輛變速系統和驅動系統高速和大承載兩類潤滑油不能兼容的難題,研發出了全傳動系統潤滑油復合劑RHY4208A,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一舉打破國外品牌的壟斷局面,“復興號”齒輪箱也加注上了昆侖潤滑油。
昆侖潤滑自主研發的機器人潤滑脂實體使用,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機器人潤滑脂的國家之一;為世界最先進的世界首條特高壓輸電項目“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供油;與新松機器人成立聯合實驗室……
昆侖潤滑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4項,申請國家專利104項,為國家與行業潤滑油劑標準制修訂單位,制修訂國行標89項、企標230項;四年三獲國家獎,包攬了潤滑油行業國家級科技進步和技術發明全部獎項,特別是齒輪油領域的國家發明獎代表了中國潤滑油自主技術的最高水平,以自主創新的添加劑合成技術、添加劑復配技術,兩大“核心技術”,讓昆侖潤滑用一次次震驚世界的創造,用濃墨重彩的一筆,將“中國制造”改寫為“中國創造”。
昆侖人趕超“洋油”征程并非一帆風順。2011年開始,快速增長的潤滑油市場開始“剎車減速”,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潤滑油企業普遍進入經營困局。在認真研究國際一流潤滑油企業的組織架構及運行模式后,潤滑油公司找出了制約企業發展的根本癥結:市場意識不強,理念轉變不夠,管理粗放,責權利不對等,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的機制還未完全建立,產研銷一體化優勢發揮不足,銷售規模不夠,盈利能力不強……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在轉型發展關鍵節點上,新一屆公司領導班子迅速將員工思想統一到“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上來,勾畫出了“3369”發展藍圖——
三個定位:做強技術、做優服務、做大品牌。
三大目標:三年實現年盈利10億元、五年建成國內第一品牌、八年初步建成全球知名品牌。
六大戰略:市場開發戰略、科技開發戰略、“一帶一路”海外戰略、+互聯網戰略、人才戰略、品牌戰略。
九項工作:大力拓展內、外部兩個市場,充分用好省公司、自有終端兩個渠道,科學運作內、外部兩種資源,全面推進銷售、服務、生產三個前移,不斷增強公司發展內生合力。
2017年年初,昆侖潤滑祭起了改革的大旗。壓縮機關部門和人員,充實到生產、銷售、研發一線;堅決打破大鍋飯,收入憑貢獻,科研創效量化考核,首席科學家年收入甚至超過了總經理,一線科研崗位員工平均收入同比增幅達20%以上;完成“昆侖潤滑油”到“昆侖潤滑”的品牌升級,實現“產品制造商”向“‘產品+服務’綜合性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轉變;整合生產銷售,成立產銷一體化公司;產能擴建上,走委托加工這條輕資產、低成本的路徑……改革解放了生產力、激發了活力,科研人員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科研成果轉化率高達86%。
與此同時,昆侖潤滑油正式更名為昆侖潤滑,實現了從生產型到服務型、從平臺型到業務型的轉變。
新的發展戰略為科研工作和生產營銷工作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僅2017年,中國石油潤滑油公司就有17個新研發的產品入市。其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D12柴油機油、MTF18變速箱油及GL-5+后橋齒輪油”產品組合,向消費者提供超長里程解決方案,打造安全可靠、省錢省時高出勤的一站式服務體系;KI25X直流變壓器油一經問世,就成為世界首條±1100KV輸電工程唯一指定用油,這使我國特高壓輸電技術成為繼高鐵、核電之后,在世界范圍內的第三張高科技名片。
輕裝上陣的昆侖潤滑,正一步步從國際潤滑油品牌的“追隨者”轉變為“同行者”,在不遠的未來還將成為“領跑人”。
昆侖潤滑藍圖已經展開,三軍用命自不待言。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