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雅江縣山背后村,顧名思義,大山背后,群山懷抱中坐落著一個海拔超過3200米的村莊,一個地圖上沒有標注的藏區寨子。十月的秋,本該是收獲的季節。但在山背后村,冽冽山風中,天地卻被雨雪交織成為遍地蕭殺。山上的十字路口,一位小伙子挎著包,搓著手,跺著腳,翹首以盼。
早晨7時,進山采松茸的藏民們陸陸續續出來了,小伙子從挎包里拿出扶貧政策宣傳單,逐一發放、耐心解釋,千叮嚀萬囑咐……這位已經46歲的小伙子,是八二一廠派出的駐村扶貧干部王利明。
王利明大學畢業后被分配至八二一廠工作,先后從事設備檢修、技術員、五車間黨支部書記兼車間副主任等工作。2017年10月,他被八二一廠派往四川甘孜州雅江縣山背后村駐村開展扶貧工作。
爬山涉水、走村串戶,成就“王書記”
去年十月,也是這個季節,也是這個遠離八二一廠800余公里的藏區貧困村,八二一廠黨委書記李克平親自把王利明送到了村里,一條哈達便系住了王利明的扶貧歲月。
初來乍到,這個車間支部書記出身的政工干部心中忐忑,滿壇子蘿卜抓不到姜(韁),加之語言障礙、飲食習慣、高原反應,還有滿眼的貧瘠,蝕著他滿滿的信念。幾夜無眠之后,他決定從調研入手、走家串戶,因為做思想工作是他的“專業”。
接下來的三個多月里,他爬山涉水,走遍了全村70多戶人家和15戶建卡貧困戶,摸清了家底,琢磨著扶貧的路子。在村委會的支持下,他決定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原來的藏羊養殖場從半山腰搬進了整體搬遷后退耕還林的格斗組,因為這個三百多人的村寨卻有十萬畝山坡草地。解決了制約藏羊養殖的瓶頸問題,王利明得到了藏民們的信任。
走訪中,王利明了解到村民菊花家因車禍失去了丈夫這個頂梁柱,菊花本人也因故喪失了勞動力,家中還有一個70多歲的老父親,兩個正在上大學的女兒面臨輟學。他連夜給廠里寫了詳細的情況報告,得到了八二一黨委領導的重視支持。新年剛過,冰天雪地的季節,八二一運業公司總經理孫富忠趕在開學前把一學期一萬元的學費和生活費送到了這個貧寒的家中。之后,三年6萬元的費用由三家實體單位捐助,解了這一家人的燃眉之急。菊花老父親獻上的哈達,代表了一家人的感恩。
村里有個80后小伙子,身體健康但懶惰成性,只想靠政府幫扶救濟,別人種地他曬太陽,別人打工他睡大覺,屢教不改。村支書把幫扶這個“刺兒頭”的任務交給了他。王利明開始經常去家訪,可思想工作效果不佳。正逢采松茸的好季節,他卻天天睡得日上三竿不出門。王利明苦思冥想,心生一策。于是,每天早晨7點,他準時趕到這個小伙子家,把他從夢中敲醒,趕著上山。一天、兩天、三天……第九天早上再去敲門時,小伙子已經自己上山了。這個“笨辦法”還真管用,半個月下來,小伙子掙了3000多塊,體會到了手捧勞動報酬的喜悅。自那以后,好吃懶做的小伙子改變了,見到王利明就說長敘短,還逐步得到了村民們的尊重。
平日里,王利明走村入戶,化解鄰里糾紛、宣傳扶貧政策、摸排矛盾隱患、防止分裂勢力。哪家有事,他都自掏腰包買上慰問品到家里噓寒問暖。日子久了,藏胞們都主動和他打招呼,親切地稱他為“王書記”。
苦口婆心、身體力行,產業扶貧這條路不好走
年關將近,可“王書記”的日子卻不好過。村里的藏羊倒是養好了,可近百頭出欄的羊在銷路上卻成了棘手的大問題,要是賣不出去,藏民們分紅的希望就要泡湯。失眠又來了,有高原反應也有心里的焦灼。王利明天天到縣城跑銷售,三天賣不出兩只羊;他親自撰寫銷售廣告,找到縣委宣傳部上電視,效果不佳;利用互聯網聯系雅安、天全等地火鍋店拓展銷路,杯水車薪……最后還是 “娘家人”八二一廠伸出了幫助的手——前后銷售羊肉兩千多斤,實現銷售收入十多萬元。藏胞們手捧著戶均兩千元的分紅時,露出了燦爛的微笑。這背后是王利明一直以來奔波勞碌的疲憊。那一夜,他酣然入眠……
2018年的春節,假期還沒完,“王書記”就得進藏了,因為從廠里到雅江需要坐三天汽車。車站里,愛人無言,讀高三的女兒不舍地把包遞給他。“好好讀書,你高考時爸一定回來陪你。”看著瘦削的愛人和懂事的女兒,王利明心里也是酸酸的。
到了縣城,街頭滿是節日氛圍。說是縣城,也就是一個幾千人的大集鎮。第二天一早,“王書記”找來山背后村的村支書和村長商量,咨詢理塘縣和昌都的蔬菜種植情況,接著又到呷拉鄉昆地村實地考察土豆和大棚蔬菜種植的事。春節期間,他和家人去農家樂休閑,別人忙著打麻將,他卻轉到地里和老鄉聊起了種菜,一聊大半天。平時散步,一看到菜地就要去和菜農套近乎,問這問那。愛人幾次詢問之后,才知他和廠里的同事分析了山背后村的實際情況:養殖業存在規模和銷售問題,只能適度發展,加之鄉民普遍文化程度低、思想保守,采取“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利用廠里每年給的30萬扶貧資金,大力發展紫皮土豆種植和大棚蔬菜是一條可行之路。
做足了功課,心里有了底。可鄉民們種慣了本地土豆,不肯種紫皮土豆,他利用村民大會、農民夜校給他們上課,講科學、講效益,他口干舌燥,村民們卻無動于衷。“上大課”不行,只能“開小灶”。他又走家入戶,發揮“專業”,苦口婆心、堅持不懈。總算功夫不負有心人,五千斤紫皮土豆種子終于發到了45戶藏民家里,他督促著種下了地、施上了肥、叮囑大家要加強護理……
紫皮土豆種上后,接下來就要集中精力搞大棚蔬菜。問題又來了,效益講了一大堆,可多年來一直把采松茸、挖蟲草視為主要經濟來源的鄉民們疑慮重重,15戶貧困戶沒一家愿意“吃螃蟹”。咋辦?眼見為實。他通過八二一廠聯系好廣元的大棚種植基地,決定帶著村干部和鄉民走出藏區開開眼界。四月花香,在黨委兩個領導的陪同下,藏胞們親眼目睹了蔬菜種植和菌類種植基地,通過農業技師的講述,親身感受到了蔬菜種植產業的成效,加之山背后村臨近縣城的地理優勢,促使村民們紛紛帶回了蔬菜、魔芋種子,還有木耳菌棒,留下了技師的聯系電話,信心滿滿。
接下來就是貨比三家建大棚。先是選型,此大棚非彼大棚,要能夠抗風雪、御嚴寒,“王書記”三易其稿。調研、詢價、協議、供貨,折騰了一個多月,終于談妥了。五月初,拉材料的貨車到了,可11米長的車子上不了山。“王書記”只好組織村民人拉肩扛、農用車轉運,花了整整11個小時,采取“螞蟻搬家”的方式,硬是把堆得小山似的鋼材和帆布運進了8公里遠的山坳里。許久沒干過重體力活的“王書記”在夜色中隱隱開始腰酸腿麻,眼鏡片汗跡斑斑,廠里發的工裝也變成了“迷彩服”。
五月底,大棚順利完工。“王書記”又自己掏錢幫助種植示范戶滕武買回了澆地的水管和配件,在技師的電話指導下,種上了黃瓜、豇豆、辣椒、西紅柿等7個品種的有機蔬菜。每天一大早,他都要徒步爬山幾公里,到大棚里幫著翻地、施肥、澆水、除草,精心呵護。有一天去得太早,天還沒大亮,差點被鄉民當做小偷送進村委會。看著長勢喜人的蔬菜,“王書記”經常忍不住要在朋友圈里曬一曬,八二一廠同事和領導的點贊讓他心里樂開了花。最后,答應高考陪女兒的事,卻因村里工作走不開而“毀約”了。不但如此,按規定,他一年可以有10次探親假,可“王書記”只休了兩次,理由還是工作離不開,他儼然已把自己當作了山背后村脫貧攻堅的“頂梁柱”。
收獲季節里的感恩
風雨不改,天道酬勤。又到九月,終是迎來了收獲的季節,八二一廠黨委專程到山背后村慰問調研。一鋤鋤下去,一串串碩大的紫皮土豆“驕傲”地擠在砂石地里,映襯著藏胞們滿臉的喜悅。五千斤種子結出了五萬多斤土豆,產量增長30%多,銷售價格翻了一番,戶均增收三四千元。大棚種植也示范成功,一個多月時間,滕武收獲了500斤黃瓜、100斤西紅柿,還有空心菜、莧菜、小白菜,賣菜收入3300多元。這一切,讓藏胞們真切地感受到了窮則思變、變則能通的樸素道理。村支書任汪修拉著八二一廠領導的手不停地念叨:“八二一派出了好干部呀,呷珍切(謝謝)!呷珍切!”
截至目前在“王書記”的帶領下,全村15戶貧困戶養殖藏山羊、種植土豆、蔬菜去年戶均創收8千多元。“下一步,要推廣紫皮土豆種植,力爭再用一年時間讓貧困戶都種上蔬菜大棚,脫貧致富奔小康。”系著哈達的“王書記”越發像一個藏家漢子,樸素而堅毅。(雷紹華)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