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15時,隨著核實儲氣能力的先導試驗開始,銅鑼峽儲氣庫建設工程開工。銅鑼峽儲氣庫建設采取西南油氣田公司與重慶市“工程投資入股,工作氣量分成”的建設運營商業模式,對集中社會力量建設儲氣設施、提高我國天然氣儲備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去冬今春,國內天然氣保供壓力增大,國家出臺“加快儲氣設施建設和完善儲氣調峰輔助服務市場機制”相關政策。中國石油與重慶市友好協商,就共建銅鑼峽等儲氣庫建設運營達成一致意見:中國石油及戰略合作者占股57%,重慶市引入的國有及民營資本占股43%;49%的調峰采氣量以滿足重慶地區調峰為主、四川地區為輔,兼顧全國季節性調峰;天然氣價格市場化以后,儲氣調峰氣量價格由市場決定。
銅鑼峽氣田是裂縫型氣田,1987年5月投產,截至今年7月已產氣16.88億立方米。根據初步設計方案,銅鑼峽儲氣庫庫容15億立方米,日采氣規模900多萬立方米,相當于400多萬戶三口之家一天的生活用氣量,將于2020年建成投運。
有資料分析顯示,川渝地區2022年調峰需求將達62億立方米,2030年將達80億立方米以上。西南油氣田計劃分批建成8座儲氣庫,用于調峰保供。2013年6月投運的相國寺儲氣庫,已完成10次注氣、采氣作業,累計采氣超過40億立方米,對冬春保供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建設相國寺儲氣庫時創新形成的復雜地質條件下碳酸鹽巖儲氣庫建設技術,也為四川盆地高質量快速建成儲氣庫奠定了技術基礎。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