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2018四川脫貧攻堅農業產業化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食品安全萬里行走進成都”活動在成都西博城召開,《經濟日報》原總編輯、中國企聯原執行副會長馮并出席并發表重要講話。
馮并表示,在各行業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打贏脫貧攻堅戰擁抱全面小康”精神的大背景下,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中國食品報社、中國食品網和四川博覽局聯合舉辦的這次活動,應該說恰逢其時,在此,請允許我對活動的主辦方表達衷心的敬意!結合我本人業務實際,我愿意跟與會的各界朋友共同分享幾點關于食品企業要依靠產業化在扶貧攻堅中有所作為的思考。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脫貧,決戰小康。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當前,全國脫貧攻堅已進入最后的沖刺階段,需要發揮各方力量,助力脫貧攻堅事業。
食品企業作為新經濟結構下的主要動力,成為拉動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同時整體行業的發展必然同“四化”協調發展。要充分發揮食品企業在結構調整、產業化經營中的主體作用。裹挾在互聯網大潮的背景下,食品企業想要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期發揮行業作用,助力攻堅戰的成功,有四點需要和大家分享:
一、科技創新是先行之路
新常態呼喚高效、品質、生態的現代農業。實現發展現代農業目標,離不開現代科學技術的強力支撐。如何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是新常態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所在。應對這些現實挑戰,必須牢牢把握農業創新驅動的著力點,而關鍵技術、關鍵領域蘊藏著轉型發展的切入點與著力點,找準關鍵、事關全局。綜觀農業發展全鏈全程,無論是種植還是養殖,品種和技術、信息和裝備都極為關鍵。
二、產業化發展是必由之路
農業產業化可以使我因的農業與市場接軌,使農業成為市場化農業。農業產業化的實行,可以將農業再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連按起來,相互之間形成一種互為資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緊密合作關系。資源的取得要通過市場,市場得以有效的發揮合理配置資源的作用,實現資源的集約化、高效化利用。市場經濟要求農業各環節的每個經營者都要真正轉變為市場經濟的利益主體,充分強化其自覺搞好農業生產經營的內在動力。通過農業產業化的有機聯系和各種中介組織,就可以消除農民進入市場的障礙,逐少實現農業經濟與市場經濟按軌。
三、“三品”戰略是升級之路
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戰略是對農產品全面提升的升級之路。實施“三品”戰略,打造品牌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之一,品牌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實施“三品”戰略可有力促進農業標準化、產業化、市場化,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信譽管理的載體和約束機制,推動農業生產向優質品種集中和產業結構優化,進而打造農業品牌名片,實現富裕一方人民,造福一方人民。
四、產鎮(域)融合是未來之路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和旅游發展進入新階段,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悄然興起,為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提供了有效示范帶動作用,特色小鎮的建設為農業產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發展提供了新的生態和成長空間,新常態下建設特色小鎮,通過產業融合轉型升級,文化資源挖掘、旅游品牌打造等方式,將特色小鎮建設成為傳承文化和推進城鄉統籌的平臺,實現產業、文化、旅游、生態、社區功能的疊加,建成設施完善、獨居特色、美麗宜居的美麗鄉村。產業化、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小鎮建設理當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突破口。
總而言之,我們今天談“食品企業的產業化發展”,其中“產業化”是行業革新的根本,也是在助力扶貧攻堅戰中有所作為的根本所在。未來食品產業更需要權威的產鎮(域)融合服務機構,加速與其他產業之間進行業態跨界和整合,提升產業集群發展質量,發揮產業集聚的優勢。為國民經濟穩步增長,為滿足人民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做出積極貢獻。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