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降低,全國多地陸續進入供暖季。為充分發揮中央企業在保障和服務民生中的主力軍作用,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節能”)積極響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號召和國資委黨委部署安排,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綠色發展理念和央企社會責任,高度重視節約能源、環境保護的供暖服務,加大建筑節能、綠色建筑和生物質能的技術應用和業務推廣,以多元化的綠色供能方式為各地陸續送上清潔舒適的供暖服務。
綜合解決方案助力雄安新區供暖
入冬以來,雄安市民服務中心迎來了投入使用后的第一次供暖“大考”。自11月15日起,市民服務中心室內溫度一直保持在20度之上,供暖系統小試牛刀。作為雄安新區內第一個落成的現代化建筑,雄安市民服務中心自建設之初就牽動全球目光。這座總占地面積24.24公頃、總建筑面積約9.96萬平方米的建筑,按照習總書記對雄安新區“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建設要求,該項目從建設之初到投入運營,創造多項第一。其中,其綜合能源項目是首個正式踐行綜合能源利用新理念的項目,供能系統采用“淺層地溫能+再生水源+冷熱雙蓄”技術,為整個市民服務中心提供冬季供暖、夏季供冷和全年生活熱水服務,系統的投用對整個新區綠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新城建設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
隨著城市規劃理念的改變,城市能源供應的模式也在發生根本的改變。從傳統的“大集中”或“全分散”模式,逐漸轉變為區域化、網格化的供應模式,從單一利用電力、天然氣等外來能源,轉變為以屬地能源為主的多能互補模式,從傳統的只是冬季集中供暖,轉變為冬季供暖、夏季供冷、全年供熱水的一體化供應模式。雄安市民服務中心正是依托現代化城市規劃理念,創造性地提出了“能源供應+環境治理”的綜合解決方案。其綜合能源系統,由能源供應系統、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兩大系統組成。能源供應系統,遵循“成熟技術+系統創新”的設計理念,實現了安全、綠色、清潔、高效的供能目標。根據土壤冬暖夏涼的特點,通過1510根、深120米、總長超過25000米的地埋管,從土壤中提取淺層地溫能,為整個園區提供70%—75%的供能來源。根據生活污水冬夏兩季與環境溫度差大的特點,從園區每天產生的生活污水中提取能量,作為輔助供能來源。同時根據河北地區晝夜峰谷電價差大的特點,通過設置1500立方米的蓄能水池進行儲能調節,夜間蓄能、白天釋能,進一步降低電費支出。在夏季,系統還可以通過回收空調循環水中的熱量,變廢為寶,為整個園區免費制備生活熱水。整個能源供應系統夏季最大供冷負荷8684千瓦,冬季最大供熱負荷7723千瓦,日最大提供生活熱水100噸。與單獨使用電能的供能方案相比,在初始投資基本相當的情況下,市民服務中心冬季用電量降低三分之二,夏季用電量降低三分之一,節約能源折合標煤超過60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510噸。在綜合能源項目的建設過程中,中國節能人克服時間緊、任務重、現場多項目同時施工工作協調難度大等各類困難,在短短三個月時間完成了設備比選、品牌確認、合同簽訂、技術溝通、設備到場、工程建設、設備安裝、運行調試等一系列工作,全體人員放棄節假日休息,甚至有同事帶病工作,充分展現出中央企業的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
升級供熱方式助力“三供一業”改造
11月12日,由中國節能承接的河南鄭州中國長城鋁業家屬區分離移交的供暖服務提前實現供暖。這是中國節能落實國資委、財政部推進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取得的重要進展。該項目位于河南省鄭州市上街區,總供暖面積159.7萬平方米,其中住宅供熱面積為142.7萬平方米,公共建筑供熱面積為17萬平方米,涉及居民住宅約16600戶。項目采用電廠余熱和低壓蒸汽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供熱,將原有的“電廠低壓蒸汽供熱+蒸汽管網輸送”供熱形式,改造升級為“汽驅離心式熱泵機組、熱網加熱器+熱水管網輸送”形式。與原有供熱形式相比,改造后供熱介質由低壓蒸汽變為熱水,整體系統具有熱損失小、運行成本低、不易發生管道泄漏事故、運行安全性高等特點,同時有效利用了工業余熱。
自項目啟動伊始,中國節能黨委就高度重視,成立了由集團分管副總牽頭的專項工作組協調指揮,組織項目施工和運維團隊以高度的政治責任和敬業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克服了設施老舊破損等多個難題。今年國慶期間,針對供熱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集團副總不顧腳骨骨折的傷痛帶隊趕赴現場,本著“暖人暖心”的服務誠意,提前與所在街道、相關單位及部門溝通研究并督促落實供暖各項工作,組織隊伍加快檢修、改造和維護。同時,通過供暖系統軟件升級及借助微信公眾平臺,推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便民熱費交納方式,實現在線綁卡、交納熱費、收取通知等功能,為用戶提供更加自主的選擇,有效達到了“足不出戶交熱費、打開手機知信息”的便民效果。針對用戶在暖氣使用中的各項問題,中國節能設置24小時客服值班電話,確保第一時間回復。結合崗位技能培訓,生產運行部成立應急搶修隊伍,并在換熱站儲備了相應的應急配件,確保供熱期間發生突發事件能在最短時間內搶修完畢、恢復供熱,將供熱事故的影響降到最低,讓廣大群眾遇到問題有依靠、解決困難有保障、溫暖過冬有著落。
采取生物質能技術助力燃煤鍋爐替代
11月15日,經過半個月的熱調試,山東省棲霞市鳳翔小區、華府名都等二十多個小區居民像往年一樣,及時感受到了濃濃的暖意,22至24攝氏度的室內溫度遠高于政府要求的最低標準。而與北方多數小區不同,他們所用的熱源來自中國節能下屬的棲霞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項目利用農作物秸稈及殼皮、果樹枝條、木材加工下腳料等農林廢棄物直燃發電并對外集中供熱,該項目是棲霞市首家利用生物質發電并對外集中供熱的熱電聯產企業,填補了棲霞市沒有集中供熱的空白。項目供熱面積198萬㎡,保障戶數20400戶。為保障居民用供熱,棲霞公司全體員工犧牲休息時間,7*24小時不間斷值守,通過調整采暖期與非采暖期燃料消耗結構,最大限度的將機組熱效應體現在采暖期,確保當地居民度過溫暖祥和的冬天。
利用屬地自然能源助力南方溫暖過冬
對于家住長沙洋湖生態新城的市民而言,這個冬天是溫暖的。隨著湖南湘江新區兩座智慧能源中心啟動集中供暖,湖南省集中供暖新模式正式開啟。
近幾年,隨著極端天氣的增多和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南方部分城市開始布局集中供暖,但多數還是采取傳統供暖形式,例如電力、燃氣鍋爐等。如何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屬地化能源,在確保供熱(冷)的同時,盡可能降低能源消耗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長沙,中國節能將目光投向了湘江水源。湖南省擁有豐富的水資源,江水冬暖夏涼,與環境溫度有著一定的溫差,水源熱泵技術是解決冬季陰冷夏季濕熱問題的絕佳選擇。
水源熱泵技術是指利用地球水體作為冷、熱源,進行能源轉換遷移的空調技術。通俗地講,夏天利用地球水體自然散熱后的低溫水作為冷源,冬天利用地球水體所儲藏的太陽能資源作為熱源,分別為建筑供冷供熱。在長沙,當環境溫度達到35℃時,地表水資源溫度約為30℃,最高溫差甚至可達7℃,能源中心通過提取湘江水作為空調系統冷卻水,通過熱泵把室內多余的熱量“搬”到湘江冷卻水里;當室外溫度為0℃時,湘江溫度約為9℃,能源中心通過輸入少量的電能提取湘江水中的熱能制取熱水,再把湘江水的熱量“搬”給建筑物供暖。這種取暖方式,既解決了燃煤鍋爐的污染,又減少了對燃氣和電力的消耗,同時不會對本地環境造成污染,無燃燒、無排煙、無廢渣、無廢水廢氣,可以說是集經濟、節能、環保于一體。
更重要的是,相比傳統空調系統、燃氣壁掛爐,水源熱泵供能系統在熱源穩定和成本開支上更具優勢,經濟效益顯著。據有關專家測算,和一般中央空調相比,利用水源熱泵技術,夏季將節能15%至20%,冬季將節能3%0至40%。同時,運行費用為普通中央空調的50%至60%。商業建筑夏季空調可節約電費10元/平方米,冬季可節約燃氣費約25元/平方米。家庭使用方面,每月費用降低50%以上。
持之以恒用心服務新時代美好生活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11月中旬,雄安市民服務中心有限公司、中國長城鋁業有限公司等先后向中國節能發來熱情洋溢的感謝信,對中國節能在保障雄安新區供暖、長城鋁業家屬區“三供一業”改造項目供暖所付出的努力和敬業精神表達感謝。成績屬于過去,雄安新區、鄭州中國長城鋁業、棲霞生物質供熱、長沙智慧能源中心項目只是中國節能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綠色發展理念,保障服務民生、服務發展的一小部分、一個縮影。
近年來,中國節能在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實現國內90個城市的集中供熱和139個城市的集中供氣之后,在建筑節能、綠色建筑、生物質能和智慧供能方面取得了新的長足進步。中國節能充分利用污水、固廢、土壤、生物質、江河湖泊等地表水源、淺層地熱、生物質、城市垃圾等蘊含的能量資源,為貴陽、長沙、常州等多個沿江沿海城市提供新建小區的區域建筑冷暖供應和老舊小區的供能改造服務,建筑節能服務總面積超過8000萬平米;已開發運營29個綠色低碳示范園區,建設綠色建筑500余萬平米,其中近150萬平米獲得美國LEED或住建部綠建三星級;固體廢棄物運營項目日處理能力已達到7.5萬噸,遍及全國主要省市和地區,通過替代燃煤鍋爐和小型發電項目,為藍天保衛戰、保障當地民生和服務綠色做出了積極貢獻。
多種供能、一個夢想。中國節能將牢記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認真履行中央企業責任使命,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美好環境的向往作為集團公司在新時代的奮斗目標和永遠不變的追求。無論身在北國,還是地處南疆,中國節能將利用多元化手段為人民群眾提供綠色低碳、清潔優質的供能服務,充分發揮中央企業在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藍天保衛戰和保障民生、服務發展的應有作用。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