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億到1000億需要多少年的奮斗?
中國鐵建所屬中鐵十二局的答案是:33年。
2017年,中鐵十二局的任務規模首次跨過千億平臺,創出歷史新高,這是他們1984年轉工時1.3億元的780倍。改革開放以來的數十年里,該集團的任務規模年平均增長率高達23.28%,這使得他們在中國鐵建系統始終葆有“排頭兵”的美譽。
從1億到10億,中鐵十二局用了9年。1993年,鄧小平南巡后的第二年,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國有企業開始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從10億到100億,他們用了10年。其間,2000年,中國鐵建與原鐵道部脫鉤,2003年3月,歸屬國務院國資委管理,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出海遠行。
從100億到1000億,他們用了14年。2017年,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企業深化改革全面展開。
1998年7月18日,由“鐵道部第十二工程局”改制組建的“中鐵十二局集團有限公司”在太原正式成立
“改革開放帶給我們企業最大的變化是什么?活力!”中鐵十二局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津喜說。改革開放之前的中鐵十二局任務來源主要來自國家的計劃安排,年任務額不足1億元,以1978年為例僅3915萬元,這點任務對于能征善戰的鐵二師(中鐵十二局的前身)來說根本“吃”不飽。
《鐵道部第十二工程局局志》有一份改革開放之初的文件《關于加快改革步伐,轉換經營機制,搞好企業的實施意見》,其中的“超收多得,欠收受罰”,清晰地記錄了當年他們響應改革開放號召實施的包干制度,這恰如當年的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而近些年他們一直堅持的一標一獎、重獎重罰等辦法,繼續延續著這種按勞分配、按績獎罰的激活機制。
在改革開放的滾滾洪流中,中鐵十二局緊密契合國家戰略,準確把握行業變化,靈活順應時代嬗變,很早就確立了“全方位經營”的理念,上世紀90年代初,他們在系統內率先實施區域經營,2011年后又進一步細分區域和市場,推出省市經營、行業經營、城市經營、投資經營。
上個世紀90年代,中鐵十二局集團承建的上海奉浦大橋,獲得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
2018年2月6日,中鐵十二局四會上,駐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經營單位全部實現任務入賬。其中山西、重慶在系統內的省市承攬中排名第一,廣東、云南等5省進入系統前3名;新簽建安合同額、鐵路承攬額、公路承攬額、中國鐵建平臺承攬額4項指標均排名系統第一。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探究中鐵十二局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勇立潮頭的底氣在哪里,中鐵十二局總經理高治雙一語中的:“現場!”
“沖得上,打得贏,過得硬”,駐地的父母官太原市市長耿彥波這樣評價中鐵十二局。近年來,他們在太原市場每年獲取的任務超過30億元,是不折不扣的承攬大戶。
“擁有金剛鉆,才能攬下瓷器活。”這一認識早在上個世紀就被中鐵十二局認同和遵循。在作為改革開放序幕的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重申“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也是在這次大會上,鐵二師(中鐵十二局的前身)擔負施工的趙家塘錨固樁工程獲得1978年國家科技大會獎。
多年來,中鐵十二局堅決固守“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斬獲工程建設專利技術700多項、工法關鍵技術500多項。2011年,他們在系統內率先獲得“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認定,實現了中國鐵建國家級創新平臺零的突破。
堅守精品意識,成就發展利器,圖為中鐵十二局集團承建的京九平湖南編組站,獲國優工程金質獎
就在不久前,中國鐵路總公司副總經理王同軍來到中鐵十二局鄭萬高鐵建設現場,他叮囑建設者:“中國隧道智能建造首次在山區時速350公里的鄭萬高鐵施工現場取得歷史性的突破,這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創新,你們一定要大膽試驗,協調作戰,打造又一個與‘復興號’一樣的國家品牌。”在這里,中鐵十二局依托10余年的高鐵建造經驗,自主研發出PMS項目管理系統,將機械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到高鐵的標準化管理、智能化建造中。
依托科技,跨越發展,圖為中鐵十二局承建的渝利鐵路工程,獲得詹天佑大獎
“干一項工程,樹一塊豐碑”。數十年來,中鐵十二局建造的工程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8項、魯班獎16項、詹天佑獎23項、國優工程32項、省部優工程200多項,成為行業內一顆耀眼的明星。
聚焦行業前沿,創新驅動發展,中鐵十二局集團承建的廣深港高鐵獅子洋隧道榮獲詹天佑獎、國優工程銀獎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