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七次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航天型號供應商管理及體系建設工作是未來3年發展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
近日,在一院12所召開的2018年協作伙伴質量大會上,12所結合自身業務及產品特點,發布了極具針對性的《配套產品及供方質量要求》。
縱向到底優化質量管理
“這項工作的重點就是以質量為中心的供應商管理,首先要管到位,如果管都管不到、管不全、管不住、管不好,那體系建設就是虛的。”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多次強調。
對12所而言,航天控制系統產品復雜,涉及專業多、配套單位多,需要強化對關鍵單機、核心器件以及外協配套產品的質量管控能力,同時技術與管理緊密結合的產品保證模式呼之欲出。
如今,12所基于GJB9001C的質量管理體系文件,面向供應商提出了極具針對性的配套產品及供方質量管理策略和要求。在控制系統新版體系框架下,《要求》立足于“全領域、全級次、全過程、全要素”的質量管控措施,從15個方面傳遞了航天控制系統質量管控要求,實現將供應商管理一貫到底,直至末端。
12所質量管理處處長劉波介紹,此次發布的《配套產品及供方質量要求》突出“兩個新”,一是隨著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將體系管理范圍從縱向產品擴展到全部產品范圍;二是建立基于全過程風險評估與成熟度測量的多維度體系化質量管理模式。
此次《要求》更加符合業務實際,一方面強化合同管理和履約責任,明確了質量問題的責任追究機制;另一方面要求具體細化,做到了要求傳遞的精準化、研制過程管控的精細化、產品確認的規范化,以及供應商管理的差異化,同時管理要求涵蓋了整個供方管理的全過程。
“有問題共同研究,有困難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風險共同承擔。”12所所長馬衛華表示,“四個共同的協作理念”正在成為該所與供應方達成的共識,“要通過有效的質量管理與合作伙伴一起做優做強。”
數據賦能航天質量
在高密度、快節奏的發射形勢下,推行先進質量管理方法、高效配備質量管理資源、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績效等,是擺在12所與供應商之間的現實難題。面對這道難題,大數據和智能制造給出了破解難題的新思路。
12所航天大道公司將制造業中以人的經驗為核心的生產驅動模式,升級成為以智能模型為核心的生產驅動模式,工業大數據運用于設計開發、生產試驗、交付售后等全過程質量控制。“充分利用數據價值,促進設計優化、質量提升、維護保障能力的全面提升。”公司大數據部部長何楓說。
以航天產品驗收系統為例,一部PAD可以實時記錄并追蹤供應商的生產、交付全過程。驗收方運用PAD上的產品驗收系統向供應商下發任務,供應商運用PAD上的現場驗收系統進行數據填報,并向驗方回傳數據包,驗方依靠數據包管理和分析就可實現對供方產品的質量把控。
新版《要求》和數字化質量管理措施也受到了12所供應商的歡迎與認可。航天科技集團七院7105廠總工程師楊明輝表示,新版《要求》充分考慮了供應商的業務特殊性,差異化管理讓工廠和研究所相互促進,“要求越來越細化規范,產品交付驗收可以在線上打通全流程,這也為7105廠創新質量管理提供了可借鑒思路。”
目前,12所已和供應商簽署了《質量公約》,將航天質量要求和標準規范納入研制流程和管理制度,并明確規定和落實細化承擔任務的相關單位、部門、人員和崗位的職責。
12所副所長李德武表示,共同構筑航天控制系統產品卓越的質量管理體系,確保航天質量要求和標準規范貫穿到底是12所質量管理目標。“12所將航天質量管理理念傳遞到各層次供應商末端,為全面提升航天質量管理水平貢獻力量。”(郭倩)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