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潛力將當前強勁的增長勢頭再維持20年甚至更久,并在2030年或更早些時候重奪其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寶座。
但是所有這些潛力能否最后發揮出來,仍取決于經濟以外的種種因素。中國是正處于體制轉型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問題,不能不加以關注。
(一)收入不平等及城鄉差距擴大
在改革開放初期,城鄉收入差距以及東部、中部和西部的地區收入差距都在不斷縮小。但從1985年以后兩類收入差距又開始重新擴大。基尼系數(一種用來衡量收入平等的指標,數值為0表示絕對平等,數值為1表示絕對不平等)從1981年的0.31上升到2005年的0.42,接近于拉美國家的水平(世界銀行,2010)。古語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過大的貧富差距會讓低收入人群產生不平衡心理,加之當前我國教育、醫療、衛生事業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還相對滯后,因而極易引發矛盾,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二)資源利用無效率及環境不平衡
在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資源。200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占世界的5.5%,卻消耗掉全世界9%的石油、23%的氧化鋁、28%的鋼材、38%的煤炭和48%的水泥。自然資源的總量是有限的,中國目前的這種資源消耗水平和增長模式如果持續下去,勢必會影響到世界其他國家乃至子孫后代。同時資源價格的不斷攀升也使得過度利用資源的成本不斷加大,有悖于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思路。
由經濟快速發展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同樣也不容忽視,近年來國內頻發的礦難、水災就多與環境的惡化有關。上世紀90年代中國發生了三次大的水災,每一次都號稱“百年不遇”,為何“百年不遇”的水災在十年內發生了三次,值得人們去深思。自然災害對經濟的打擊常常是致命的,保護環境,將災難防患于未然是一個重要問題。
(三)外部失衡的挑戰
自1994年以來,中國就一直保持著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的“雙盈余”。在2005年以前經常賬戶盈余還相對較小,但是在2007年達到了7.6%。由于存在巨大的貿易盈余,中國迅速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外匯儲備額只有111億美元,僅能支持兩個半月的進口,而如今已超過3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與中國持續攀升的貿易盈余相伴而來的是美國貿易赤字的不斷增加。這一失衡現象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受到了廣泛關注。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弗雷德·伯格斯坦,曾在2007年向美國國會發表證詞說:“全球失衡很可能是對美國和世界經濟持續增長與穩定當前唯一最大的威脅。”當危機爆發時,有言論聲稱這一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經濟衰退是部分或者全部由中美之間的失衡引起的。有的經濟學家,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認為人民幣幣值低估導致了美國的巨大貿易赤字,并且隨之出現的中國人大量購入美國國債的行為壓低了美國的利率,從而催生了美國證券和房地產市場上的泡沫,最終引發了金融危機。還有一些人認為人民幣升值和中美貿易恢復平衡是保證全球經濟持續穩定復蘇的前提(戈德斯坦,2010)。
(四)腐敗問題
改革前,中國社會各階層收入來源單一,貪污腐化的現象易于察覺并加以遏制。改革后,物質刺激成為提高效率的主要手段,每個人的收入來源因而多元化,但在積極性提高的同時,也給形形色色的灰色、黑色收入提供了各種保護傘。各級政府官員的貪污腐化現象,擴大了改革后原本難以避免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增加了在改革中利益受損者的不滿情緒,也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在亞洲金融危機以后,只有印度尼西亞的經濟復蘇遲緩,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印尼政府的貪污腐敗現象過于嚴重,造成人民對政府失去了信心。民眾一旦對政府失去了信心,在大的危機面前,社會就難有向心力,影響經濟和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五)教育問題
教育問題因其影響長遠而不易被立刻發現,卻并不代表不重要。中國現階段的教育政策仍然存在求量大于求質的問題,尤其在大學這樣的高等教育領域,這種政策從長期來看是不利于人才培養和社會的長足進步的。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起到關鍵作用,無論技術引進或是技術的自主創新都需要人才去實現,人才的產生背后無疑是教育的支持。
以上談到的只是中國當前所面臨問題的幾個側面,還有社會發展滯后、技術能力不強、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全球化挑戰加劇、法律法規體系不夠完善等政治、經濟、社會乃至來自外部的各方面存在的眾多問題需要去發現和一一解決。這些問題都是切實存在著的,如果在一定時期內得不到有效解決,任何一個問題嚴重到一定程度都會帶來社會經濟大的矛盾,甚至威脅到政治體系的穩定。而如果沒有穩定的政治經濟大環境作為保證,發掘經濟潛力、維持高速增長的目標也就無從實現。
(作者系北京大學教授、世界銀行前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本文選編自其新書《解讀中國經濟》,北大出版社出版。)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